當地移工曾佔9成確診 新加坡5招有效防堵

移工羣聚成未爆彈?加坡移工曾佔9成確診,5招有效防堵。(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謝明俊攝)

苗栗竹南科學園區爆出移工確診,國內經濟命脈是否瀕臨失守?去年4月加坡也曾面臨類似的難題,他們如何處理?

●連2年爆移工羣聚 新加坡前車之鑑

京元超豐智邦等國內電子大廠,目前累積破240人確診,其中逾200人都是外籍移工,由於距離經濟重鎮竹科距離極近,引發科技業緊張情緒。

2020年4月時,新加坡的移工宿舍同樣曾爆出大量確診。專家認爲,移工宿舍的生活條件,是確診數會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新加坡總人口570萬,約30萬名是外籍移工,當地去年4~8月間所有確診者中,高達94.3%都來自移工宿舍羣聚。今年年中,新加坡再爆移工確診潮,截至目前,累積超過5.4萬名移工感染。

新加坡的防堵措施循序漸進,一開始的目標是把病毒控制在宿舍內,嚴密防堵病毒流出,接着則是把宿舍中隱藏的感染源找出來,並密切監控移工們的健康狀態。

→第1步:即刻啓動隔離措施

疫情爆發後,新加坡即刻下令啓動4月7日到6月1日的全面封鎖,長達近2個月,關閉學校、非民生必需的店家停業,並規定移工須留在宿舍,不得外出。在特殊情況下,除了工作、生活必要之外,移工也不得離開房間。

封城期間,繼續住在宿舍中的移工,依規定必須下載TraceTogether足跡追蹤App,或是穿戴追蹤裝置,便於高層管理行蹤。他們還在移工的帽子上以不同顏色作標記,區分各個接觸羣體的移工,規定他們在舍內活動時要戴着帽子,高層一眼就能看出有沒有混羣用餐的情形。

新加坡的移工防疫防堵措施循序漸進,值得臺灣學習。(示意圖/Shutterstock)

→第2步:密切追蹤健康狀況

爲了確保移工如實回報行蹤、健康狀況,當地人力部發布了行政命令,協助企業確實支付員工薪水,以防找不到員工,也承諾免費替確診的移工負擔醫療費用。

去年4月底,移工宿舍中每15人就有1人獲PCR採檢,篩檢率比當時其他國家高出許多。他們優先篩檢在基礎設施服務的移工,確保民生運作不因此受影響;同時,任何人只要出現呼吸道相關症狀,無論是否已經做PCR篩檢,都會要求做隔離,政府也會提供醫療照護。

→第3步:降低宿舍共居密度

除了封鎖移工宿舍長達數月,並限制移工行動,新加坡也策略性降低宿舍居住密度。當地有43間大型的「專門建造宿舍」(PBD)中,每間能容納超過1,000人,去年該型宿舍的平均居住密度爲88%,今年降到60%。

印度籍的移工巴加萬(Mathiyalagan Kathikeyan)說,疫情爆發前,他和其他11人共用一房,今年4月降到一房9人。其餘住戶全都移居到新建的「快速建造宿舍」(QBD)和營建居住單元(CTQ),另有一批人則是直接離開返國。新加坡預計未來會再增建新宿舍,容納多達10萬名移工,每房最多能住10人。

政府並對移工宿舍實施新規,除了從每4.5平方公尺容納一人,改爲每6平方公尺容納一人,不含公設,也將上下舖換爲單人牀,且更注重衛生清潔,也會統一發放衛生用品給移工。

→第4步:定期做舍內普篩

每隔14天,新加坡都會針對移工宿舍中的居民做定期採檢,產業包括營建、加工出口船務航運等。一開始僅針對15%宿舍內移工,後擴大到90%宿舍居民、短期內再達100%,全員排入定期篩檢計劃。

新加坡現任人力部長陳詩龍先前指出,擴大、定期的採檢措施啓動後,當地確診數在3周內大幅增加,代表找出更多隱形感染源。他也表示,定期做篩檢,是人力部應對移工宿舍染疫的「關鍵管控指標」,用這個方法來掌握感染趨勢「非常準確」。

→第5步:設「低醫病比」隔離機構

針對已經染疫的移工,新加坡依《傳染病法》快速設置社區照護所(CCF)」等機構式隔離空間,只要是已經確診或疑似確診的移工,如果症狀輕微,就會被送進照護所做隔離。如他們將世博會會展中心做改良,在10萬平方公尺的空間中放入多達8,000張病牀,也設置藥局理髮廳洗衣間等,因應基本的民生需求,還提供醫療與財務諮詢服務,以及有體溫計血氧儀的自我檢疫站

不僅如此,社區照護所(CCF)也可作爲某些確診者染疫、情況穩定出院後的「緩衝居住區」。出院後的病患,得先在照護所內待上2周,接着再被轉往另一隔離機構,完成爲期21天的隔離,才能返家。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不必讓輕症的確診者自己留在家中、宿舍中,增加家庭(或宿舍共居)的羣聚風險,又能避免輕症的人分掉重症患者醫療資源。在這類型的照護所,醫病比很低,每3,200牀只有98名醫護人員負責。同時,「分階段解隔離」能讓確診者回歸社區時,用嚴密的解隔措施來降低更多傳染風險。

不過,新加坡雖有效控制移工羣聚,也因爲其長期限制移工自由、對移工實施嚴密的管控,遭到某些人批評。如今,新加坡已經逐步邁向解封,許多移工的生活卻尚未迴歸如常,恐怕導致另一個層面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