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羣家長成爲“學生”

一所超高人氣的學校,

可以讓人喜愛到什麼程度?

校友懷念她、學生老師喜歡她、

上級部門認可她、社會各界熱捧她……

但這些都還不夠。

對一所學校而言,

除了學生與教師,

家長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羣體。

他們不僅是學校的評價者、監督者,

更是共建者。

某種程度上說,

沒有良好的家校關係,

學校的優質發展便無從談起。

在深圳市龍崗區德琳學校,

我們欣喜乃至驚訝地

看到一種超越常規的家校關係: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一個本應只有師生出沒的地方,竟成爲家長流連忘返的好去處。他們在這裡學習、交流、付出。他們將孩子送到這裡,收穫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還有自身的提升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袁國城是德琳學校高三學生家長,也是校家委會的秘書長。三年前參加完中考的兒子,一走進這所嶄新的學校就下定決心:就她了!

“小孩喜歡運動,他覺得這裡很寬敞,有很大的足球場、籃球場,可以自由馳騁。”

讓袁先生料想不到的是,這三年,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他自己。一開始,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加入班級家委會,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從班級、年級再到學校家委會,他成爲了德琳的忠實粉絲和親密朋友。

雖然家住40公里外的羅湖,雖然平時工作繁忙,但袁先生不僅堅持每週末接送兒子,還會在中間抽空來學校一兩次,溝通協調處理各種問題。

“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我們做家長的,能夠幫學校解決多一些問題,給老師們省出一些時間,那他們就有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說到底,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對袁先生來說,這不僅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更是一項能讓他放鬆的工作。“每次來到學校,安靜地待着,都好像回到二三十年前自己上學的歲月,很有感觸。”

在德琳

有類似感觸的家長還有不少

高一學生家長劉清媚就在德琳學校附近上班。當時也是因爲這一便利,加上對德琳教育理念、人文關懷的推崇,她和小孩都毫不猶豫選擇了這所學校。最後的結果是,不僅孩子喜歡上了這所學校,作爲家長的她也“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這裡覓得自己一方成長新天地。

“一開始我只是偶爾來學校轉一轉。後來發現那些住得很遠又很忙碌的家長,都不辭辛勞來這裡服務。感覺自己這麼近都不來,實在說不過去。”很快,劉女士就成爲德琳的常客。家長們都說,她現在幾乎每天都來,晚上下班了就來這裡待着,有時候上班前還會來看一看孩子們晨訓。

“我本身就很喜歡小孩。每天來這裡,看看孩子們出操,或者聽他們聊聊心事,給他們提供一些疏導和支持。這是很開心的事情。”

身爲德琳學校愛心驛站的站長,劉女士常常被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愛心所感動。“這裡的家長都很有愛,校領導、老師,乃至宿管阿姨、食堂師傅,都很有人情味,這也是我們喜歡來這裡的原因。”

是的,“人情味”,這是一個很少被用於形容學校的詞語,卻是很多家長對德琳的共同評價。

高一學生家長鬍佩璇是校家委會高一年級義工組的成員之一。由於家住得比較近,更因爲她的愛心與責任心,她也是幾乎每天都會來學校坐坐。有孩子需要聯繫家長,她會主動把電話借給孩子進行聯絡,或者給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幫助。每週五放學時,她還承擔起家校護學崗的組織工作,與義工家長們承擔起疏導交通的責任。“來到這裡,你不會有任何壓力,因爲你接觸到的人,都是有愛、正直而親切的。”

對於家長們來說,德琳校園不僅僅是一個讓人安靜下來的心靈港灣,她還是一個學習的樂園。年過四十的爸爸媽媽,已經退休的爺爺奶奶,神奇地在這裡重啓人生的學習之旅——像他們的子女或者孫輩一樣,他們成爲了德琳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

去年5月份,在德琳學校高中部張輝校長的倡議下,學校聯合家委會成立了讀書會。目前讀書羣裡已有五百餘人。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共讀了包括《幸福,從接納開始》《家庭教育的秘密》《孩子,長長的路你慢慢走》《孩子的品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學習力》《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等書,組織了多場線下讀書分享會。而羣裡的打卡則每天雷打不動地接續着。

甚至,讀書會還創建了一個新名詞——讀書值日生。組織者會指定幾位核心家委,每日在讀書羣值日,負責在讀書羣錄製分享讀書視頻、分享讀書感言,同時爲每一位書友點贊、點評。

高二學生家長黎彩如是讀書會的積極分子之一,同時也是校家委會知心組組長。這位四十出頭、身材嬌小的媽媽,其實是一位內心異常富足與強大的超級學習者,她一直將精神世界的成長與豐滿作爲畢生追求。大學畢業後,她回到這裡,爲街道長青老齡大學的學員授課,也曾擔任街道殘聯專幹。但不管在哪個崗位上,她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學習。

她是樊登讀書會長達2000天的會員,在上面聽了大概400本書。她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但這些年她自學了心理學、教育學、瑜伽、冥想、頌鉢等。“我要求自己每年必須出去集中學習一兩次。人到中年,我們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消耗在家長裡短中,只有不斷學習與成長,才能實現內心的富足,獲取成長的力量。”

而當孩子進入德琳,這位“超級學習者”就遇到了一個最適合她學習與施展的平臺。黎女士說,德琳讀書會成立的第一天她就加入了。在過去近一年時間裡,她堅持天天打卡。無論工作多忙多晚,每天必須完成一篇錄音、摘抄,並樂此不疲。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幸福。40歲後還能有這麼多書友,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相信,即便放眼全國,一位高中校長帶着幾百名家長每天堅持閱讀,都是不多見的。”

胡女士坦言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她沒有勇氣像其他家長那樣積極分享自己的心得。但跟着大家共讀,尤其是瀏覽了其他人的分享後,她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大變化。“更加豁達,心胸更加開闊,也能夠更好地整理、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作爲三個小孩的媽媽,胡女士說,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過於強制,也比較粗暴,“現在懂得慢慢放手,懂得尊重孩子,給他們更大的空間。”

隨之而來的,是親子關係的不斷改善。胡女士開心地說,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不僅沒有放任自流,反而變得更加自律和自主,也更懂得感恩了。不久前,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井岡山研學,回家時專門給每一位家人買了小禮物。“這是他第一次送禮物給我。雖然不貴重,但證明他懂得感恩了。”

事實上,除了讀書會,這裡還有各種各樣適合家長的成長平臺。袁先生說,孩子來德琳之前,他沒有參加過家委會工作,也不喜歡跟陌生人交流。參加德琳家委會後,他從很多優秀家長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而家委會秘書組的工作,也使他的溝通、協調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與孩子們有效溝通。”在袁先生看來,孩子們有自己的心裡世界和表達方式,成年人首先要進入他們的語境裡,才能真正打開他們的心門,解開他們的心結。“在這個數字時代,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我們向孩子們學習的。”

如果說,德琳的家長喜歡這裡,他們在這裡獲得人生第二次成長或者心靈上的寄託,那還只是一種“單向輸出”,是一所“有人情味”的學校對家長的“附加服務”。但事實上,德琳的家校關係遠不僅此。校園內外的德琳人,更多是一種共生共建、雙向奔赴的關係。

走進德琳學校,跟這裡的家長隨意攀談,你會很快發現,他們不僅僅是學校最好的宣傳員,是學校教學與管理的支持者,各項工作開展的協助者,他們更是一股實實在在的原生力量。某種程度上說,德琳之所以成爲德琳,不僅僅是因爲這裡的老師與學生成長得好,也因爲家長們在這裡留下了閃光的成長足跡。

首先,走進德琳家長羣體,你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與學校教育理念的高度一致。“學習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更不是唯一。”一旦打開話匣子,這句話會從很多德琳家長口中不經意“唸叨”出來。

劉女士說,讀書是一方面,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她舉例,雖然是一所民辦學校,但德琳校內的小賣部不以盈利爲目的,也堅決不賣可能影響學生健康的零食,而是牛奶等健康食品。她說,張輝校長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孩子的心中要有力量,心不覺得累,纔會主動去學習,也才學得進去。”她強調,教育是漫長的過程,不能太短視和功利,而對於學校來說,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核心的還是價值的引領。

袁先生的小孩正讀高三,作爲一名藝術生,週六還要參加集訓,學習壓力特別大。在這樣的關鍵節點,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爲孩子解壓,爲他創建更多運動、放鬆的機會。“我近期還在找校長商量,看能否再舉辦多一些活動。孩子們心情好、身體好,學習纔有動力。如果孩子連學校的門都不想進,學習怎麼可能好?”

“在人的一生中,成績只是階段性的,人的發展最終要靠品德、愛心。我們喜歡德琳,就因爲她不只是看重考試成績的學校,她還關注孩子的成長,關心他們十年、二十年後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黎女士則精闢地形容,德琳是一所“高維度”的學校。這樣的學校,有更高的教育理念與追求,有更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夠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孩子,成就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而今,這所“高維度”的學校

正逐漸涌現出一批“高維度”的家長

他們不僅參與到學校各種大型活動的志願服務中來,協助學校制定相應的食宿、安全管理制度,協調家長與學校之間的關係,促進家校合作,更進一步的,他們成爲了學校大教育體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德琳家長的主陣地愛心驛站,已成爲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在這裡值班的家長,會爲孩子們準備水果和健康小零食,邀請孩子們走進驛站交流心聲。他們會捐贈各種應急藥品、一次性用品等,確保孩子需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家委還可受家長委託,爲孩子過一個簡單快樂的生日!

課堂,也逐漸成爲德琳家長施展的平臺。作爲學校家委會知心組組長,黎女士不僅邀請街道綜治辦的心理老師爲德琳的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及培訓,還親自上陣,利用晚間下班後的時間,爲老師和同學們開展“身心頌鉢療愈”沙龍活動。

而家校共建的德琳模式,也在更大範圍內發生示範與輻射作用。黎女士說,當她在外地的家長朋友聽聞德琳家長讀書會的做法後興奮不已,第一時間在當地學校推動成立了共讀會。“這讓我更加堅信,我們在做的是正能量的事情,是有深遠影響的事情!”

作爲一所學校,德琳確確實實正在突破物理的圍牆,在更大的範圍、更深的程度上發揮教育主體的作用:她不僅培育了學生,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潤澤了家長,同時也在爲新型教育社區的構建提供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