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移動衝擊A股一哥

2021年1月7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集體低開,並持續下跌;次日,依然下跌,連續兩日下跌了15%以上。

暴跌的催化因素,是紐約交易所再次決定對運營商啓動退市流程。而這場下跌趨勢,源自2020年11月12日,美國政府頒佈行政令,禁止美國任何主體購買清單內企業。而三大運營商正在清單中,自行政令起,一度下跌了35%以上。

兩年過去後,那些被迫或主動賣出運營商倉位的投資機構,也許腸子都悔青了。自1月8日最低點以來,三大運營商基本都取得了一倍以上的漲幅。中國移動更是在4月17日盤中,總市值一度超過貴州茅臺,成爲A股“市值一哥”(不料,臨近收盤時,茅臺悄然發力,以微弱優勢護住了地位)。

從“被拋棄”到“當一哥”,運營商發生了什麼變化?或者,投資人看運營商的眼光,發生了什麼變化?

業績穩定的真香

對於大體量的運營商而言,業績肯定是評價的重要因素。過去五年,運營商的收入、利潤增長相對平穩,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太受投資者“待見”,投資人更願意尋找有“突飛猛進”的公司。

但所謂,亂世 買黃金, 盛世藏古董,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環境下價值也不同。而運營商的穩定,在疫情期間就顯得頗有吸引力。自 2020-2022 年,收入、利潤都實現了平穩的增長。其中,中國聯通的收入增速更是創下了近 9 年新高,淨利潤也創下了上市新高,增速達到了 15.8% 。

平穩中還帶增長,市場激動地又要祭出 DCF 大法,一朝算到 2050 年。

運營商的經營改善,有降本的方面,主要是在資本開支側。折舊攤銷、網絡建設運維成本,佔運營商主要成本費用的60%。而據研究報告顯示,5G資本開支的首個高峰也許即將過去,後續資本開支會較平穩;而基站的共建共享,也降低了折舊壓力。

運營商是通信基礎設施服務者,3G\4G\5G的資本開支並不小,而且也成爲產業鏈發展的源泉。這是國企的責任,而且也成就了衆多ISP公司、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但如果在5G時代,依然只淪爲“管道”,雖然開支高峰過去了,但也算不上什麼吸引力。

所以,更具吸引力的還是在於增長。主要是數字化業務,尤其“雲服務”的增長。

在2010年逐漸興起的數據中心建設熱潮中,運營商的帶寬資源、機櫃,也都是行業領先的(畢竟是總骨幹網的建設和運營方)。但當時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以批發寬帶、租賃機櫃等形態爲主,毛利率相對有限;但中國電信依然是。

但自從雲計算形態成熟,尤其出於安全合規等角度而興起的政務雲,給運營商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2022年三大運營商雲業務均有翻倍增長,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分別實現收入579億元(同比增長108%)、503億元 (同比增長108%)、361億元(同比增長121%)。天翼雲的公有云IaaS 、IaaS+PaaS市場份額位居行業前三,2023年收入指引繼續翻倍達到千億元。

同時,移動旗下的中移信息、電新旗下的數字智能科技、聯通旗下的聯通數字科技等公司,也會繼續推動公司數字化業務發展。2022年,產業數字化業務在三大運營商的收入佔比、主營業務貢獻度都相繼提升,這兩個指標,移動爲12.5%、46%,聯通爲22%、68%、電信爲27%、60%。

簡單總結運營商的業績,就是“四點”:少花點、多掙點、穩定點、持續點。但如果做個歸因的話,業績在衝擊“一哥”的路上,佔比並不算高。帶勁兒的,還得是拔估值。

估值拔升的真爽

2022年11月初,聯通率先在15個交易日內來了一波50%的拉昇,而背景正是關於估值的討論。相關領導在論壇講話中稱“要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資金敏銳捕捉、市場隨機而動。

而在11月底,中國聯通董事長也表示“過去20年的估值模型已經無法再精準地反映出5G時代,特別是數字經濟時代運營商的真實投資價值。估值模型也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重塑”

運營商拔估值看來也是箭在弦上。

當然,拔估值並不是閉眼狂奔,有看得見、算得清的驅動力;也有看得見、暫時算不清的展望;以及暫時看不太清的想象。

看得見、算得清的,有運營商同行估值對比。比如我國三大運營商經營規模也屬行業前列,但PB估值卻低於同行。全球頭部運營商PB均值爲1.84倍;而即使在3月初,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PB估值也分別爲1.42/1.35/1.19倍。依然有提升空間。

看得見、算得清的,還有云服務同行估值對比。三大運營商雲業務規模並不小,增速也很高,如果按照傳統業務估值,確實也不合理。中國聯通高管在溝通會上就表示“以當前雲計算廠商4到8倍的市銷率估值”,依然有不錯的提升空間。

看得見、看得清的,還有分紅提升帶來的吸引力增加。中國移動、電信都相繼表示,未來幾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會提升至當年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的70%以上。分紅改善,在傳統估值理論中,是一個重要的估值提升路徑。

而看得見,但暫時算不清的,主要是“數字經濟”相關的估值提升。多家券商分析師都認爲,運營商數據價值需要重估。

報告認爲,運營商具備數據產業鏈端到端的優勢。手機號卡、物聯網等終端,可以產生大量用戶、業務數據,而且是真實、高頻、多樣性,可以在合規約束下進行挖掘的高質量數據。

同時,擁有IDC中心、雲計算業務,以及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挖掘。

中國移動的梧桐大數據,是集資源、數據、工具、運維、安全等服務爲一體的大數據能力開放平臺;電信旗下的“星漢大數據和 AI 平臺” ,提供 PaaS 到 SaaS 服務。聯通大數據研發了“智慧數開發平臺、數據資產管理平臺、數據科學研 發平臺、算力平臺、智能運維平臺以及安全保障平臺”六大平臺。

可以說,運營商構建了完整的體系,然而,數據如何估值,依然是個難解的問題。而一個認可的答案可能是,數據只是能力,轉化爲雲或AI等其他數字業務後,再估值。

暫時依然看不到業績、但空間很大的角度,主要是ChatGPT大火而帶來的AI浪潮。

中國電信高管表示“公司可以爲生成式AI創業者提供算力服務,天翼雲初步具備了可以爲千億級參數大模型提供算力的能力。第二,中國電信在產業AI下功夫,計算機視覺上,AI檢測上,積累了核心算法200多個,長尾算法5000多個,公司AI研發人員400多人。”

假設未來AI會融入各行各業,那麼,作爲通信甚至雲、算力基礎設施的運營商,顯然業務和估值也會得到改善。

所以,在中特估、雲計算、AI、算力等等熱點詞彙下,運營商也迎來了拔估值之旅。

這次不一樣?

在A股流傳着一則咒語,股價超越茅臺的都“沒好下場”。

1999年519行情中,億安科技成爲首支百元股,隨後便遭遇公司被查、股價暴跌、操盤手離世。2007年超級大牛市中,中國船舶超越茅臺,成爲股價一哥,沒想到這個價格卻成爲了歷史大頂,甚至一度還被ST,股價爲當年20%。

2010年4月,創業板老將神州泰嶽,股價超越貴州茅臺,登頂王座。卻不料沒多久飛信的發展便陷入停滯,公司幾度努力,迄今,股價依然低於上市價格。

也許是覺得單打能力不夠,2015年,創業板開始組團超越茅臺,安碩信息、中文在線、金雷風電、全通教育等等均坐過股價第一高寶座。可惜,人多未必力量大。

安碩信息僅用5個月,股價就從64元上漲至450元,成爲A股第一隻邁入400俱樂部的股票。但隨後便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股價暴跌。而中文在線2018年業績暴雷,鉅虧15億。其餘兩隻股價也是連跌不絕。

但是,這說的只是股價超越茅臺。如果是市值,會不會不一樣呢?

其實,在拔估值的因素中,還有一個行爲金融學方面的邏輯,那就是“機構對時代的押注”。

2016年起,一方面海外資金加大對中國投資,另一方面消費新浪潮襲來,因而,機構大部分重配白酒茅臺等;2019年起,電動車浪潮襲來,機構則重配電池寧德時代等;那麼,走來的數字經濟時代,機構是否會重配運營商呢?

目前來看,機構的配置並不算高。這其中,睿遠基金是比較早在報告中披露持有中國移動港股的機構;而賣方的招商通信樑程加、餘俊團隊,天風證券唐海清團隊都對運營商進行了良好的跟蹤研究。很巧的是,這兩位分析師都是北郵校友。看來,還是通信人對通信更有感情吶。

2013年後,微軟藉助雲浪潮,市值不斷增加,實現了“大象奔跑”,而中國版的大象,又會如何奔跑呢?毫無疑問,想要跋涉到更遠的地方,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有堅實的骨骼、肌肉和耐心。

投資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長期卻是一臺稱重機。押注時代,似乎是一個偏博弈的角度,卻又是一個看未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