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住職場與社區傳染!

清明連假恐爆發社區感染,醫警告要戴口罩,兩週後可能一波確診高峰。(本報系資料照片)

當疫情熱點自中國大陸轉移到歐美之際,數萬遊子涌回國門,進入各鄉鎮與家庭,境外移入病例每日以2位數攀升,並已開始出現家庭內感染,再來就可能向職場與社區傳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建議停辦室內室外中大型活動,象徵着更嚴峻的第2波疫情已進入社區攻防戰,不容掉以輕心。

在第一波防守上,臺灣掌握機先,對中、港、澳採取入境管制及大數據連線,全臺合力抵擋,迄至3月6日,僅零星社區感染、小規模機構羣聚,累計18例境外移入,合計45例疫情。

然而,自3月7日至30日,新增境外移入244例,以相同防禦能力估算,將可能造成合計610例的疫情,另尚有45000名居家檢疫中及陸續返國,未能全數集中管理,不僅違規頻傳、管控不易,家庭羣聚亦勢必增加;家屬在輕症或無症狀時不易覺察,已具傳播力,卻可以正常上下班、外出,加上清明連假交通人潮催化,很有機會向外傳至社區,情勢嚴峻,需要更嚴格的把關。

首先,居家檢疫必須嚴防家庭內傳染。除了嚴格待在家中或指定處所,若家中有年長者,最好分開居住(而不只是分房),避免經由住家環境之污染而間接傳染;亦不應會客。有任何不適,應儘速就醫採檢。

居家檢疫者的同住家人,應採自主健康管理,密切注意自身症狀;於外出及工作時應戴口罩、勤洗手,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醫採檢,且主動告知接觸史。

其次,醫療院所擔綱捕手角色,必須特別加強偵測潛在的社區感染病例,避免漏診,即使沒有出國史、不是接觸者,也不能輕易推定不是新冠病人。以潛伏期中位值的4天估算,從家庭向外造成的感染將會陸續發病了。面對非特異症狀的病人,即使是一般民衆,仍宜積極採檢,盡力圍堵。

此外,新冠病患在輕症階段即可能已有肺炎,因此,在病毒檢測之外,搭配胸部影像檢查,可望提高時效與敏感度,及早隔離,並避免病情惡化。

在社區防禦方面,因入境人數太多且各縣市都有,不論北中南東或離島,皆不能掉以輕心。各工作場所及縣市政府應做好員工健康管理、症狀聲明,屬於高風險行業者(例如服務於長照機構、醫院、老人活動中心、海陸空大衆運輸服務人員等),更應加上員工家屬居家檢疫史之內部通報,嚴防發生羣聚感染。職場活動應縮小規模,並保持足夠距離,若有近距離會議或活動宜戴口罩,並採分艙做法(各作業單位分成至少兩隊,時空分離),以分散風險,避免全隊癱瘓。

而因應清明連假的交通旅遊人潮,車站室內人數常高於100人,候車、電梯及車廂內更難以保持1公尺以上間距,應嚴格執行服務人員之健康管理及戴口罩,並於交通站量體溫、規定所有旅客戴口罩,環境也必須勤加消毒。其他人數較多之公共場所與營業場所應比照辦理。先前沒有病例的縣市,民衆難免較缺乏危機感,需多宣導。

臺灣在公衛、醫療以及公民防疫素養三方面都有一定水準,持續提高警戒,減少漏網之魚,期能共同挺過瘟疫考驗。(作者爲國民健康署前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