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綠色生產方式基本形成——發展低碳循環農業有了路線圖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到2030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產地環境保護水平持續增強,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初步構建。到2035年,綠色生產方式基本形成,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產地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資源環境不斷改善,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部分地區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藥化肥不合理使用,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高,農業面源污染較重等問題仍然存在。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資源利用高效集約、產業模式低碳循環、鄉村環境生態宜居,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要求。

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教授何可表示,文件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這不僅能有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還能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將有助於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件提出了4方面10項重點任務和措施。一是促進資源節約和投入品減量使用,包括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利用、促進農業用水節約高效、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等3項重點任務。二是促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包括加強畜禽糞肥還田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加快農村生活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等3項重點任務。三是推進農業生態系統穩定多樣,包括推進重點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提升農業生態價值等2項重點任務。四是促進全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包括推行綠色循環、發展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等2項重點任務。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強調,落實文件精神,要堅持生產生態協調。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合理開發和保護利用資源,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增加供給、提高收入、保護生態的有機統一。同時,堅持增產增效並重。在推進農業穩產增產的基礎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降低水土資源過度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把生態價值轉化爲經濟價值。

何可指出,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理念革新。不僅要重新審視農業與自然的關係,更要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度融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具體而言,應將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確保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在此過程中,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包括從依賴化學投入品向採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的轉變,從單一追求產量向注重產品質量和生態價值的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轉變。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因地制宜探索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生態類型農業綠色發展模式。

“要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協同,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持續動力。”何可建議,有關部門和地區應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引導和激勵農業綠色轉型。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農業從業者採用綠色生產技術,支持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確保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政策有效實施。市場機制應發揮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資源向綠色、高效、低碳的農業生產方式流動。此外,還需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體系,提高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形成綠色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