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青春期,還跟父母有話可說的孩子,背後都站着會聊天的父母
▎人民醬說: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語言,我們也可以通過寫信等多元化的方式來跟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有時候,文字反而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全文3299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筱恬 來源:新 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這個國慶,和一位在青少年心理諮詢機構工作的朋友小聚,聽她聊起了形形色色的來訪案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媽媽。她的兒子今年11歲,叛逆心日益嚴重,脾氣也越來越壞。
那天晚上,因爲兒子玩手機時間太久了,這位媽媽於是責備了幾句。沒想到,男孩非但不聽勸,還態度惡劣地朝她大吼:“不要你管!”
面對兒子的挑釁,這位媽媽也來了氣,不僅說了重話,還推搡了孩子一把。
沒想到,這下等於點燃了導火索。男孩的情緒瞬間爆發,他將手機狠狠砸在地上,一頓大喊大叫後竟摔門而去,把門都弄壞了。
據這位媽媽透露,類似的場景近期在他們家頻繁上演,讓她和丈夫心力交瘁。她怎麼都想不通,爲什麼進入青春期後,原本溫順的兒子會變成這副樣子。
束手無策之下,她找到了朋友,焦急地傾訴着:
“我真的快抑鬱了,就覺得自己生了個仇人!不管他的話,怕他走向歪路;可管他,他又像個炸藥桶一樣,把我每天都氣得要死!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了,造孽啊!”
朋友的講述讓人感慨萬千。都說父母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孩子到了青春期。這句話看來一點都不誇張。
那個身心正飛速發育的孩子,渴望與世界爲伍,卻偏偏與父母爲敵。他們就像渾身長滿了刺,隨時處於攻擊狀態,把我們的心扎得生疼。
學會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相處,註定是養育路上繞不開的重要一課。
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
青春期,是個體由幼年走向成年的過渡時期。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裡,這個階段往往要等孩子上了中學以後纔會到來。
但其實,如今它的年齡已大大提前。
紀錄片《成長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時》中便提到,以前的孩子13歲左右才慢慢進入青春期,但隨着飲食和營養條件的提高,現在可能9歲時第二性徵便已開始發育。
換句話說,在小學中高年級,青春期其實已經到來。
這時孩子的身體正快速向成人化發展,但另一方面,由於大腦相關結構的發育程度沒有跟上,他們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
這也正是爲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難搞”。他們自以爲已經長大,總是和大人對着幹,一言不合就發飆,簡直不可理喻。
這種情況下,父母如果依舊延續小時候的溝通模式,對孩子採取說教、責罵等措施進行教育,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僵。
節目《超級育兒師》中,13歲女孩李卓卿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是媽媽口中的“魔鬼”,有着青春期青少年所具備的一切惡習——脾氣暴躁、叛逆任性、玩物喪志、沉迷手機;和大人一開口就吵架,甚至動手打人、摔東西、撕考卷……
李卓卿出格的言行,惹得媽媽屢次被氣得崩潰大哭。她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曾經優秀懂事的女兒,如今卻判若兩人。
可通過節目組的觀察,才發現這一切其實有跡可循。
原來,李卓卿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在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對抗媽媽的管教。
因爲每當她不聽話時,媽媽總會採用強制的手段——禁止她有任何娛樂活動和愛美的行爲;要求她做各種卷子;一旦遭到拒絕,便會以跳樓、離婚或離家出走來要挾,逼迫她就範。
就這樣,媽媽管得越緊,李卓卿就表現得越乖張。大人的硬碰硬,沒有換來孩子的順從,反倒把她推得更遠。
美國教育專家傑弗裡•伯恩斯坦曾說:“父母如果執着於與叛逆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戰,最後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與青春期的孩子較勁,強硬的家長哪怕一時贏過了孩子,最後其實也還是輸家。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牢記三條原則
事實上,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要想在這一階段擁有和諧親子關係,家長不妨記住這樣三個溝通原則:
1、學會閉嘴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六歲以前,父母的話是黃金;但十二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說什麼孩子都會嫌煩。”
記得有一回在咖啡館喝下午茶,聽到鄰桌几名中學生正在吐槽自己的父母。
其中有一個女生抱怨到:“我媽整天只會反覆這幾句話:你要多吃點/作業認真寫/不要老是玩手機/有空多做點題/你都初三了,再不抓緊就晚了……這些話她每天要說800遍,真是讓我受夠了!”
話音剛落,她的同學紛紛附和,表示家中的同款爸媽早已讓他們煩不勝煩。
唐僧似的父母,正被那個日益長大的孩子無比嫌棄。
可見,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需要管住嘴。嘮叨已不管用,話點到爲止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語言,我們也可以通過寫信等多元化的方式來跟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有時候,文字反而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2、學會示弱
所謂示弱,指的是大人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長權威,用更柔軟的姿態和孩子相處。
比如,當親子之間意見不統一時,我們應該擯棄“我是你媽,你必須聽我的”之類的觀念,不必急於說服孩子,而是不妨像朋友一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聽他們的想法,共同分析問題,加以解決。
3、學會善後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
她的女兒同樣處於青春期,也總會跟大人有衝突。儘管如此,母女間的感情卻始終親密,女兒也一直積極向上。
在說到經驗時,這位媽媽的一番話讓很多網友動容:
“每次衝突歸衝突,但過後我會擁抱她,撫摸她的腦袋,解釋之前吼她的原因,我不願意她傷心,我想讓她知道我愛她,我也有認知侷限,女兒非常好,有時候,很羞愧自己作爲父母不夠好,不過,沒有人會完美,愛和體諒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育兒專家Becky Kennedy博士指出,“如果只談一條最重要的育兒策略,那一定就是爭吵後的‘情感修復’(repair)。”
在青春期,孩子與父母難免會出現矛盾與爭吵。而當盛怒的情緒過去以後,我們需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主動修復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重新與他們建立信任和聯結。
在具體操作時,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
1.說出發生的事情
2.承擔責任
3.說明下次你會採取的不同的做法
類似下面的話,並不是真正的修復:
“好啦,算我錯了。這件事可以過了嗎?”
“我很抱歉之前兇你,但如果你聽話,我就不會兇你。”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昨晚我在陪你做作業時對着你吼叫,我覺得很抱歉,我不該那麼做。那不是你的錯。以後我會努力做得更好,你希望我怎麼做?”
其實,親子間起衝突並不可怕。只要懂得善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便始終存在,彼此之間就依然會被溫暖的愛意所縈繞。
陪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離不開會聊天的父母
教育專家王佔郡曾提到,孩子在青春期主要有四大任務:自己做主,與衆不同,離開父母,尋找夥伴。
爲了實現這些任務,他們會不斷通過反抗的形式去爭取。這在大人眼中是叛逆,但實際上,本質卻是成長的訴求,核心無非就是“尊重”、“理解”、“支持”等關鍵詞。
因此,父母應該看到子女成長的這些使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懂得溝通的家長。
曾經看過對學霸劉津崧的採訪。
這個來自江蘇的優秀女孩,去年高考以高分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專業錄取。
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劉津崧提到了一個細節——高中住校後,她每天晚上都會和媽媽通話半個小時,一天都不落下。
在這半小時裡,她不光會向媽媽傾訴學習上的煩惱,還會聊聊新聞、家事、以及各種有趣、積極向上的事。
用媽媽的話來說,她們母女倆“就是親密無間的朋友,是沒有秘密的夥伴”。
就這樣,與父母的交心助力劉津崧走過充滿壓力的高三,在高考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事實一再證明,無論在孩子成長的哪個階段,要想擁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都是靠“聊”出來的。而這一切,關係到家庭教育的質量,需要考驗家長的智慧。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爲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爲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羣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