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沒了衝勁兒,歐洲又憂又懼

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道 法國《回聲報》網站2月23日發表埃裡克·勒布歇的文章,題爲《德國迷失,歐洲沉淪》。全文摘編如下:

“應該對比較保持謹慎態度,但是德國的政治分裂真的令人恐懼,有點像上世紀30年代。”德國著名的民調機構福沙輿論研究所本週發文稱。如果進入議會的門檻不是5%的選票,可能就會有9個政黨在德國聯邦議會獲得席位。

9個政黨這一數字很接近11個,就是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政黨數量。當時這種政治分裂的局面,讓處於少數黨地位的希特勒當上了總理。2024年,議會內的黨派(左翼的社會民主黨、綠黨,中間派的自由民主黨,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日益失去信譽,德國人逐漸被激進或古怪的黨派所吸引。

甚至可以看到難以置信的一幕:推崇種族主義和強制政策的極右翼捲土重來。德國已經不知道身在何處。

德國的市場經濟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90年代的一體化和歐元危機,然後是最近的俄羅斯天然氣及中國市場,都表明德國人實際上真心喜愛一種東西——穩定。

烏克蘭戰爭、中國的復興雄心和美國迴歸保護主義,不僅讓德國的經濟模式陷入困境,而且讓其躲在了美國的保護傘下。現在全球的突出特點是“主權、武器、邊境和不穩定”,而這些是歷史告訴德國人要排斥的東西。

現如今可能的新模式是什麼樣呢?有什麼良好的經濟政策呢?德國在危險中等待答案。總理朔爾茨談到“新時代”,但是由於已經陷入迷失,他沒法確定這一定義,也難以讓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共同擁護一個明確的主張。

2023年德國陷入經濟衰退,2024年可能也好不到哪兒去。在德國,凱恩斯主義者是少數派,不像在法國凱恩斯理論在議會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右翼和中間派仍然相信傳統:良好的經濟不是來自於貨幣或“國家振興”,而是要有能生產出好產品的優秀企業;聯邦政府應該少插手,公共預算應當維持收支平衡。

現在發生了變化:左翼和綠黨開始奉行凱恩斯主義。爲了恢復政府投資和經濟增長,他們要求放棄“債務剎車”的政策,該政策規定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0.35%。

工會和選民們也失去了對妥協模式的信任,像法國一樣不斷舉行集體罷工。企業家們的不滿也與日俱增。

德國會像法國一樣難以管理嗎?不管怎樣,它已經難以管理了。在預算開支問題上,柏林難下決斷和難以預料,增加了構建新模式的不確定性。

首先是在防務方面:朔爾茨承諾增加1000億歐元的國防開支,讓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佔比超過2%。但是這一目標在2027年之後根本得不到保證,企業家們在猶豫是否還要開展大的投資項目。社民黨籍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裡烏斯關於和平主義的討論仍是一個禁忌,德國沒有進入“備戰”狀態。

其次是能源問題。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西格弗裡德·魯斯武爾姆認爲,到2030年太陽能和風能佔電力80%(目前只佔41%)的目標是“很教條的而且有害”。這一政策不太現實,電力成本缺乏競爭力會讓德國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大衆和巴斯夫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昔日的共同經營已經成爲明日黃花。

德國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停滯讓歐洲已經體會到了後果。在共同市場和共同貨幣之外,還要通過新的大膽嘗試構建軍事、稅收、銀行和技術層面的歐洲。在德國沒有了衝勁的情況下,這根本不可能,也令人恐懼。(編譯/蘆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