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電動汽車領域掉隊
您可別只聽我一家之言;全球的電動汽車購買者和消費者都深知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市場上所提供的價值之高。在全球範圍內,隨着汽車市場愈發電動化,來自韓國、歐洲、日本和北美的老牌汽車品牌發現自身在這場艱難的戰鬥中處於劣勢,只因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國內外均取得了進展。尤其是德國品牌,近來在市場上的處境極爲艱難。中國曾被這些品牌視作搖錢樹,可如今他們面臨着利潤和市場份額的鉅額損失,並且不明確自身是否具備競爭能力。
寶馬的銷售額大幅下降 30%,保時捷下降 19%(這是十年來表現最差的季度),而大衆整體(包括奧迪)承認下降了 15%。梅賽德斯 - 奔馳的情況相對較好,第三季度僅下降 13%。
對於歐洲製造商來說,這仍然不是什麼好消息。彭博社的這篇報道進行了深入剖析,採訪了廣東的中國企業家 Ryan Xu,他最近購買了一輛蔚來 ET5。這位育有三個孩子的母親選擇 ET5,是因爲相較於保時捷 Taycan 或梅賽德斯奔馳 EQE,它給人的感覺更獨特,連接性能也更出色。例如,ET5 的面部識別功能可以讓汽車叫出 Xu 孩子的名字。
銷售大幅下滑對這些歐洲大品牌來說是一場生存危機。他們是留還是走?對於許多德國汽車製造商來說,退出不是一個選擇,他們的大部分供應鏈都與中國緊密相連,而且儘管銷量萎縮,但這些品牌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仍高於在德國本土的銷量。迅速扭轉局面,以抓住對其不感興趣的中國市場並非易事;中國國內電動汽車憑藉精心設計的軟件迅速推出,這簡直是一輪猛攻。相比之下,德國製造商提供的軟件有故障且基礎,不具有成本競爭力,沒有吸引到中國買家。像僅在中國銷售的寶馬 i3L這樣的汽車售價低至 23,000 美元,比正常價格便宜了 14,000 美元,只是爲了吸引顧客。這不僅不可持續,而且甚至沒有效果。
這一切都與我今年在中國的個人經歷相符;中國的電動汽車總體上是令人愉快、令人信服的設備,在軟件和汽車連接性能方面表現出衆。如果德國汽車製造商想重新獲得中國的青睞(並阻止越來越多被中國電動汽車吸引的海外買家),他們需要想辦法迅速趕上這些品牌的產品。就目前而言,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迅速失去市場份額。在疫情之前,他們曾經控制着中國 25%的市場,但現在已經縮減到只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