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搖擺選民得天下
(圖/本報系資料照)
《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最近民意調查發現,在美國選舉最重要的6個搖擺州,如果現在就投票,拜登在亞利桑那、喬治亞、密西根,內華達和賓州都會輸給川普,差距是3到10個百分點,只有在威斯康辛州領先兩個百分點。以議題來看,在經濟、移民和外交政策,民衆較信任川普;在維護墮胎權與民主制度,民衆較信任拜登。2020年總統選舉時,拜登在這6個搖擺州全勝;3年後支持度大幅滑降,主因是年輕與少數族裔選民的選票流失。以哈戰爭後,這些選民可能將進一步出走。
藉由2016年選票資料的分析,《華盛頓郵報》發現,川普在密西根州、賓州和威斯康辛州,分別多贏得了10704(0.2%)、46765 (0.7%)和22177 (0.8%)張普選票,因爲贏者全拿,所以贏得了46張選舉人團票,最後勝選。這些選票加起來不到8萬票,約佔當年投出1.37億普選票的0.06%,如果他們轉向,希拉蕊就變成美國總統了。不僅如此,這些關鍵搖擺選民分佈在哪裡其實是事先可知的,所以針對他們居住的地域作地毯式,甚至量身訂製式的競選活動不但技術上可行、實際上效果應該會很大。
在臺灣,不屬於藍綠基本盤的中間選民就是搖擺選民。他們基本上意識形態薄弱、缺乏政黨向心力,而且年紀偏輕,但影響選舉結果的力量卻逐年增加。由於中間選民能夠搖擺選舉結果,他們的選票當然就具有較大的分量,這次藍白合總統候選人之爭的潛臺詞其實就在贏得中間選民選票的能力。
柯文哲在8年臺北市長任內,力圖創新、認真有餘,但以結果論,總體成績平平、缺乏亮點。當世界各國主要城市都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之際,臺北市的「沒有大進步」其實就是實質競爭力的退步。然而,在這次總統選舉的參選人中,柯文哲卻贏得大多數年輕選民的支持,原因之一是其他3個參選人都各有無法吸引年輕人的弱點,如郭臺銘口才不夠清楚便給,賴清德言行拘謹、瞻前顧後,侯友宜用詞老套、臨場機智不足。如果柯文哲的對手是韓國瑜、陳水扁或者趙少康,他可能就討不到太多便宜。
挾着大量年輕選民支持的優勢,即便和侯友宜的互比民調中漸趨下風,柯文哲仍然理直氣壯地要求「柯正侯副」,主因便是年輕選票的分量比基本盤選票重。然而,國民黨的組織力量對中間選票就毫無價值嗎?其實不然。組織力量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催票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將民調結果成功轉換成選舉箱內的選票。譬如說,政黨經由大型造勢活動,提振士氣,進而提高海外僑民與臺商國民返鄉投票的意願;或經由系統化的組織動員在投票日將汲汲營生、無心選舉的選民推向投票所,這其中包括無數在工時長、壓力大服務業工作的年輕人。雖然最後政黨支持度沒有列入全民調的範疇,但用民調誤差範圍算「侯正柯副」爲彌補,也不失爲一個折衷的好辦法。
柯文哲廣受年輕人支持的現象值得主要政黨反思:在表演能力成爲影響現代民主政治,特別是選舉結果的重大因素時,未來的總統候選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講演應對能力纔算夠格。歐巴馬總統就是近代最有名的成功案例。即便不是舌粲蓮花,我認爲,最起碼總統候選人應該竭力遵循以下應對原則,才能取得年輕人的尊重:一、誠實:一次清楚說明事情的全部來龍去脈;如果有些事情不便透露,明白解釋原因。二、直率:有錯直接認錯並承諾改進,無錯則據實據理辯護力爭。三、幽默:以自我貶抑降低對方的心防、心結,以貼切的讚美爭取敵體的支持與同理心。
(作者爲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