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計劃順帶掙錢,寒磣嗎?

2月15日凌晨,由美國私營太空探索公司直覺機器(Intuitive Machines)研製的月球着陸器奧德修斯號(Nova-C Class IM-1 Odysseus)搭載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按計劃,該登月器將於2月22日在月球南極附近的隕石坑軟着陸。如果一切順利,奧德修斯號將成爲美國繼阿波羅計劃後第一架返月的航天器,也將是史上首架登月成功的民間航天器。雖然登月能否成功尚不可知,但私營航天器的“變現能力”,確實着實驚人。

奧德修斯號月球着陸器

圖片來源:NASA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 Intuitive Machines

奧德修斯外型爲六邊形柱體,高4米,寬1.57米,有6個着陸腳架,攜帶6組NASA儀器。NASA意圖通過奧德修斯號收集月球環境數據,以服務於在月球建立永久駐人基地的阿耳忒彌斯計劃。

奧德修斯上還有一些私人載荷,其中包括一件名爲《月相》(Moon Phases)的雕塑品。該雕塑出自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之手。這位藝術家是出了名的會賺錢,他的一項作品《兔子》(Rabbit)曾在紐約佳士得以創紀錄的9110萬美元售出。

JeffKoons與天價藝術品“兔子”

奧德修斯搭載的藝術品“月相”

即便登陸成功,《月相》也不會是第一個登月的人類藝術品。早在阿波羅計劃中,比利時藝術家保羅·範胡伊東克創作的鋁製雕塑《倒下的宇航員》就被放置在月表,用以紀念在阿波羅計劃中喪生的宇航員們。

但是,昆斯意不在此。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夠通過《月相》吸引富豪和收藏家們的注意。奧德修斯着陸後,將用攝像機將拍攝放置在月球表面的《月相》。由此產生的照片將作爲數字藝術品出售,每套照片都具有獨一無二的NFT(注:NTF,非同質化代幣。是區塊鏈領域中的概念,常用作購買數字資產的權益證明)。這些《月相》照片預計有15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將限量發售100套,每套售價 200 萬美元。後續發售的其他版本價格可能還更高。

因此,奧德修斯搭載的這件藝術品,牽動的是一筆價值數億美金的生意。做月球生意的不止昆斯一個。另一位藝術家Sacha Jafri也製作了一塊金屬銘牌,計劃發往月球。銘牌上刻有許多愛心和一對擁抱的情侶。Jafri說已有買家出資數千萬購買他的銘牌作品。

Sacha Jafri創作的金屬銘牌

圖片來源:SACHA JAFRI/SELENIAN

生財有道的遠不止奧德修斯號,長袖善舞的商人們正絞盡腦汁在登月任務中開發出盈利環節。比如上個月登月失敗的遊隼號登月器,該登月器搭載了許多內裝人類遺骸或DNA樣本的小膠囊。這些膠囊計劃被安放在月球表面,美其名曰“月球葬禮”。

然而這種葬禮服務要價卻十分高昂,根據拋灑太空、安置月球等不同的服務而定價不同。但最便宜的也要收12995美元一次。據稱,遊隼號中搭載了不少名人的葬禮膠囊。比如《星際迷航》的主創吉恩·羅登貝瑞、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遺骸就在其中,還有人匿名捐獻了美國國父華盛頓、已故總統肯尼迪等人的DNA樣本。可見該服務受歡迎程度。

可惜事與願違,遊隼號在發射後不久就發生了推進劑泄露問題,最終放棄登月任務,於2024年1月18日在太平洋大氣層中燒燬。航天器上攜帶的大量葬禮膠囊也一併損毀,散落無蹤。遊隼號還搭載了一罐寶礦力水特(日本著名運動飲料品牌),應當是有某種廣告計劃。但隨着任務失敗,廣告自然也就落空。

遊隼號所攜帶的月葬膠囊

圖片來源:Celestis

近年來,NASA大力促進民間航天公司的發展,甚至將許多航天計劃佈局給私營公司承包,希望以此降低經費成本。由此看來,私營公司們在登月賺錢計劃上的各顯其能,背後離不開NASA與美國政府的首肯和支持。

但是,私營公司對月球資源的大膽開發卻引起了擔憂。有人認爲,美國政府在相關領域的監管可能存在漏洞,而如何正當利用月球資源也仍存在法律問題。

比如遊隼號企圖將人類遺骸葬在月球的做法,就引起了美國印第安族裔納瓦霍人的憤怒。在納瓦霍人的宗教傳統中,月球是神聖的。將人類遺骸棄置在上面是一種褻瀆。負責遊隼號“月葬服務”的是紀念公司Celestis,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harles Schafer跟反對者吵得有來有回。Schafer表示:“我們不會讓宗教影響到任何有關太空任務的決定。我還有一張兩萬名佛教僧侶慶祝我們發射的照片呢,你覺得哪個宗教更重要?”

敢說抵不過敢做。美國企業家賈斯汀·帕克 (Justin Park) 更是毫不在意可能的輿論問題,要率先將基督教的十字架在月球上樹立起來。他和政界、宗教界的頭面人物正在磋商洽談,要在月表用月球泥土建造一個基督教十字架,高度預計有兩層樓高,項目耗資保守估計10億美元。帕克說:“沒有人擁有月球。你是不想踐踏傳統,但你不能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都跟你一個想法。” 他還表示,對月球活動過於嚴格的監管將使“一個產業胎死腹中”。

這些做法顯然充滿爭議性。但是缺錢的NASA似乎已經別無選擇。最近十幾年,NASA的經費預算增長乏力,相比美蘇太空競賽時期的黃金時代,如今可以算是NASA經費的“至暗時刻”。NASA經費在美國政府總預算的佔比,在1965年(阿波羅計劃執行時期)達到了驚人的4.41%,但隨後便一路走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NASA經費大約佔聯邦總預算的1%左右。而到了最近十多年,則一直穩定在0.5%甚至更低。

NASA預算變化情況,灰線爲其預算佔聯邦總預算比例

資料來源:NASA

捉襟見肘的NASA將目光投向了私營企業。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等技術的進步,讓私營公司得以涉足航天領域,從而使得NASA的合作企圖得以實現。一個例子是國際空間站的退役。由於國際空間站退役後,在運行的空間站只有中國的“天宮”。NASA的應對計劃是,將全部工作從國際空間站無縫銜接到私營空間站。

2023年3月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計劃稱,要讓美國在“近地軌道商業及私營的新興市場中發揮領導作用”,“要促進市場機會、創新和可持續性。適應非傳統用例,實現未來平臺的公平準入,並解決市場中太空研發的經濟、監管障礙。” 這無疑是美國未來太空戰略將重度依賴私營企業的重要信號。

在登月業務上也同樣如此。2018年9月NASA發起了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CLPS)。該計劃中,NASA資助了一系列私營企業研發的月球着陸器,包括之前墜毀的遊隼號,以及昨天發射的奧德修斯號。NASA希望通過與私營的合作大幅降低登月成本。以往需要十多億美元才能完成的登月任務,現在只需要付給私企一億多美元就能實現,價格的實惠是NASA如此青睞與私企合作的首要原因。而對於處於發展階段的航天私企而言,NASA的巨大訂單,以及與政府合作帶來的政策、法律支持,對於其企業的發展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

正是這種雙贏局面,使得美國官方默許了私企五花八門的盈利業務。只有保證私企能賺錢,NASA才能享受物美價廉的航天服務。但是,錢也不是唯一的方面。私營企業的技術是否過關,也是許多人擔憂的問題。2019年以色列SpaceIL公司的創世紀號(Beresheet)着陸器登月失敗;2023年,日本ispace公司的白兔-R(HAKUTO-R)着陸器也墜毀在月球表面。私營企業登月的路途並不順利。加上此前遊隼號鎩羽而歸,如果這次奧德修斯再出師不利,恐怕NASA的整個CLPS計劃都要遭受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