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裡常說的“萬歲”,在古代含義很多,後來怎麼變成皇帝的專屬
“萬歲”這類數字加“歲”或與其他量詞作爲虛數詞的用法,如“萬民”“百國”“兆民”,自古有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萬歲”逐漸爲皇家所壟斷,最終成爲我們現在在一些文藝作品中所看到的皇帝的代名詞。
上圖_ “萬歲”上朝,與衆臣議事
“萬歲”探源
萬加量詞作虛數詞的用法可追溯至三代時期,如《左傳》記載晉國大夫卜偃曾說天子之民曰兆民,諸侯所有之民則稱萬民。
但是,以《周禮·大司徒》的記載爲例,大司徒輔佐周天子,但其職責在表述上不乏“聚萬民”“養萬民”“安萬民”,因此卜偃對諸侯之民稱萬民的說法,應該是兩週中後期出現的一種較爲少見的觀念。
“天子”一詞在先秦典籍中與“萬民”的大量連用,說明“萬民”更多的是一種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名詞,而非專爲諸侯所用。由此也證實萬加量詞作虛數詞的用法在三代時就已較爲常見。
上圖_ 西周大克鼎
1890年出土的大克鼎上還有“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的銘文,其中“萬年無疆”是鼎的主人“克”在銘文末尾表達的祝福之詞。這是“萬”表時間用作祝福、祈願的最早出處之一。
《韓非子·顯學》記載其時巫祝常常使用“使若千秋萬歲”的祝福語,《小雅•南山有臺》有“萬壽無期”“萬壽無疆”,戰國末期楚國大夫宋玉在《高唐賦》中向楚頃襄王致以“延年益壽千萬歲”的祝福,都可以看作“克其萬年無疆”在文化上的延續。
不過,“萬歲”也有單純表示時間長度的用法。如《列子》有“迭爲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但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兩句,此處“萬歲”均爲虛指,雖然也表示時間長度,但客觀上有時間長遠悠久的意味。所以在代指時間但不指向壽命的場合,“萬”可以用於形容或者歌頌歷史、國祚等客觀抽象事物。
上圖_ 卞和三獻寶玉
正是由於“萬歲”有長命百歲、歷史悠久、國祚綿長等正面意義,所以先秦“萬歲”逐漸演變爲表達正面情緒的虛詞,這一用法大量見於戰國時期。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獻和氏璧後,秦王將璧傳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此處的“萬歲”顯然指向和氏璧的精美和秦王得到和氏璧的喜事;
《資治通鑑·周紀四》記載宋康王滅滕、伐薛,連續擊敗齊、楚、魏三大強鄰後,在宮室中飲酒作樂,“室中人呼萬歲”,就連宋國民衆都沒有敢不呼萬歲的——此時的“萬歲”,不但具有表現興奮情緒的作用,而且被賦予了與君主相關的政治內涵。
上圖_ 田單( dān),(齊國名將)嬀姓,田氏,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田單假意降燕,當燕軍得到即墨城準備投降的消息時,“皆呼萬歲”。此處的“萬歲”與前例不同的是,此時燕軍主帥只是將軍騎劫,燕軍仍以“萬歲”歡呼,表明燕軍可能正是因田單投降而歡呼。
因此,即便將燕軍的歡呼視爲遙祝遠在宮廷的燕王,也不能說沒有即將贏下戰爭的喜悅。這一例表明“萬歲”可以單純用作表示正面情緒的虛詞,不一定非要與君王相聯繫。
上圖_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爲陶潛
“萬歲”傳承
上述用法在進入封建時代後繼續沿用:
(1)表時間長度,如陶淵明《擬輓歌辭》“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2)表壽命,如《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四十三》記載光州知州滕瑞曾書“聖壽萬歲”四字獻諛,結果反而被宋孝宗厭惡並降官一級;
(3)表情緒,則如《元史·崔斌傳》記載,崔斌向元世祖推薦名臣安童爲相時,元世祖左右也“歡然呼萬歲”,“歡”顯然是“萬歲”伴隨的情緒。表明“萬歲”的情緒內涵,其實就是高興、歡樂。
上圖_ “萬歲”是常用稱呼,但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歡,宋孝宗就把稱他“萬歲”並藉機阿諛的官員貶官了
但秦漢以降的“萬歲”也有和“先秦”不同之處。例如前文引用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資治通鑑·周紀四》,“左右皆呼萬歲”“室中人呼萬歲”應當翻譯爲說話人用“萬歲”歡呼,不能翻譯爲秦國左右把秦王稱爲“萬歲”、宋國左右把宋王稱爲“萬歲”,否則與對應情境下觀賞和氏璧、慶祝贏得戰爭的氛圍不符,也不符合左右的言行邏輯。但秦漢以降的“萬歲”,逐漸成爲君主本人的代稱。
如《漢書·成帝紀》記載漢成帝曾下詔書,提到將作大匠解萬年認爲成帝建造的陵寢昌陵“卑下”,“不可爲萬歲居”,“萬歲”不宜的昌陵句意中所說的“萬歲”,自然就是昌陵的服務對象——漢成帝。
上圖_ 劉驁(前51年—前7年4月17日),即漢成帝
此外,元至民國的小說、雜劇等文藝作品中出現了大量將皇帝稱爲“萬歲爺”的對話。如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有“萬歲爺今日必有喜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有“萬歲爺升朝”,清代《說唐全傳》《隋唐演義》和民國《雍正劍俠圖》等作品都有“萬歲爺”的表述,甚至還有將皇子稱爲“千歲爺”。
文藝作品中的這一稱呼,或許正是來源於“萬歲”一詞與君主的密切聯繫,就連“千歲爺”這個稱呼,也可以在明代稱魏忠賢爲“九千歲”中窺得端倪——當然,“九千歲”這個稱呼,反過來又證明“萬歲”正是代指魏忠賢之上的皇帝本人。
上圖_ 魏忠賢(1568年-1627年)
只不過,“萬歲爺”屬民間用語,古代官修文獻中不見此記載,所以宮廷官方用語或許是不存在“萬歲爺”的,“萬歲”才指皇帝。
先秦以後“萬歲”創新之處,還在於這個詞成爲儀式化用語。如《後漢書·祭祀志》記載光武帝封禪泰山結束後,“皇帝再拜”,羣臣“稱萬歲”;《明史》記載皇帝登基後丞相率領的百官和民衆要“呼萬歲者三”,受降時也要“三呼萬歲”。受此影響,文藝作品中呼萬歲也成爲人物面見皇帝或聖旨時的固定用語,如《說岳全傳》中,岳飛見到週三畏手持聖旨,便下跪道:“犯臣岳飛朝見,願我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上圖_ 《說岳全傳》是清代錢彩編次、金豐增訂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
不要皇帝,只要“萬歲”
由於“萬歲”與君主身份聯繫緊密,呼萬歲成爲承認君主地位、表示臣服的依據。不過與“朕”“詔”等詞的專門化不同,“萬歲”作爲一種稱呼專屬於君主,但作爲一般名詞,並不爲君主獨有。
例如,“萬歲”常常作爲古人名字出現,皇帝對此並不排斥。如隋有史萬歲,唐有張萬歲、謝萬歲,漢章帝甚至還給自己的兒子、廣宗殤王取名爲劉萬歲。
另外,漢有劉彭祖、解萬年、直彭祖、嚴彭祖,南北朝有楊萬年,唐有弓彭祖,這類名字也有“長壽”寓意。所以我們可以推測,“萬歲”或許和“萬年”“彭祖”相同,作人名只是代指長壽而非對皇位有覬覦之心。但如果在特定場合使用“萬歲”,官府仍然會追究責任,如《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三十七》記載趙州兵馬監押曹汭着黃衣,令人呼萬歲,事發後杖死。
上圖_ 《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
不過,“萬歲”真正擺脫皇家印記還是在清朝滅亡之後的近現代社會。現實中皇帝專用“萬歲”已經因失去現實基礎而徹底消逝了,僅有歡呼和祝福祈願等用法保留了下來。刨去諂媚皇權的成分,現今保留的“萬歲”,才能反映出最樸素、最純正的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作者:苗楷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李昉等 《太平御覽》
[2]韓非 《韓非子》
[3]《詩經》
[4]司馬光等 《資治通鑑》
[5]畢沅 《續資治通鑑》
[6]宋濂等 《元史》
[7]張廷玉等 《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