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半個喜劇》:一半是喜劇,一半是人生
電影《半個喜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爲我們呈現了一個既荒誕又真實的世界。影片通過孫同與莫默的愛情故事,展現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角色們在利益與正義之間的掙扎,讓人不禁思考自己的選擇。真實的生活其實更加殘酷,放棄尊嚴,放棄夢想,放棄愛情的人比比皆是,可多少人活着是毫無選擇。所以把這份拋下世俗呈現自己的勇氣或在電影中實現,或在湖南企發文化文案人的筆下呈現,也算是給了大家面對荒誕現實的一份慰藉。
該片以現實爲切入口,用小人物的視角探討荒誕的人生。莫默、孫同、鄭多多三個自由浪漫的年輕人,他們擁有三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過着各懷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擺脫單身,有人想在結婚前放蕩一番,有人想在 大城市站穩腳跟。因爲一次情感出軌,三人扭結成了一團“嬉笑怒罵”的亂麻。當各種價值觀碰撞在一起, 當一個人需要平衡親情友情與愛情......他們慌亂的生活,就像是半個喜劇。
整部影片確實一半是喜劇,另外一半是悲劇,像極了人生,一半歡喜一半悲傷。前半程教科書式的喜劇技巧,起承轉合的巧合把舞臺戲劇性捏進銀幕,喜劇部分幾近完美。但自戶口與愛情對立,性別視角便開始左右故事走向。現實問題被簡化爲“你愛我就應該…”“正直的人就應該…”,擺出父母壓力、北京戶口、裙帶關係等社會問題,卻又選擇性忽視男性視角下的無力與窒息。想要塑造艱難抉擇,又怕破壞節奏,面對漏洞含糊其辭,逃避爲何爲北京戶口和北京女友分手,爲何一個北京畢業生離開兄弟就失業,這種現實題材經不起任何推敲。
影片拍出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困境:當一切都被標價之後,愛情和追求在現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愛對我們來說變得越來越奢侈,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外在條件、性格外向、油嘴滑舌這些淺薄的特質來尋找伴侶,甚至是星座、血型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至於高尚的道德、真摯的情感,似乎變得沒有價值,甚至有些不合時宜。扭曲嗎?扭曲。正常嗎?好像又很正常。主角的兩難抉擇表面上是遵從內心還是向現實妥協,實際上是做一個自己認爲的正常人還是社會認爲的正常人。
影片承襲了《驢得水》那股辛辣而毫不遮掩的諷刺和揶揄,甚至連先揚後抑的故事走向、平實細膩的敘事風格、細緻入微的角色刻畫、遊刃有餘的節奏把控都是一樣的。就像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的,這是一部出乎意料展開的愛情片,而且特別符合國情。前進是“渣渣”,後退是全部身家,前半部分矛盾爆發在圓謊上,後來是三角關係,最後是男主的內心。全片的焦點在於探討憋屈的生活,或者是坦蕩地面對內心,這是被物質和慾望所扭曲的現代人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
故事的主角只有兩個男性,一個富二代,一個打工人。故事實質上圍繞男性氣質(而不僅是自尊)的塌陷和重建展開。孫同的反擊是網文式的“忍辱——觸底——暴起”模式,這和雪恥型民族主義很像。如果意識形態可以人格化,那麼雪恥型民族主義就是網文中典型的苦逼屈辱男主,他的出路只有逆襲,將仇人一個個狠狠踩在腳下。片子裡孫同最後雪恥成功,贏回男性氣質,抱得美人,還讓富二代失去了女神,雖然這樣的結局其實是挺沒現實根基的,但這不正是它存在的價值嗎?
總有人教我們怎麼活,教我們怎麼做纔不會撞牆。可我們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去撞牆,撞牆的經歷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眼裡,活得像個“人樣”,是有錢有權出人頭地有面子;但還有很多人眼裡,“人樣”就僅僅是“活出你想活的”,僅此而已。如果你連“自己”都活不出來,就只能做所有人的配角。人生不可能總是快樂的,我認爲好的人生,就是快樂大於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覺得從中得到的快樂會大過其它,那就去做吧,管它是否會摔倒,是否會撞牆,這是我要的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