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智成金 創新創業百花齊放

由工商時報與工研院主辦的「新創推手 力助產業打造永續競爭力」座談會15日舉行,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家熙(右二)主持,工研院資深副總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左二)、創新工業技術轉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志豪(左一)及鈺邦科技董事長鄭敦仁(右一)共同出席與談。圖/王德爲

打造「創新創業雨林生態體系」爲新政府施政重點,規劃五年內創造2萬個新創就業,新創投資金額每年達1,500億元,十年內臺灣將成爲創新解決方案的淨輸出國。爲支持政府創新創業的政策,做爲國內重要研發法人的工研院扮演重要角色,運用技術、專利,及輔導新創的完善機制,爲臺灣經濟帶來活水,並且「點智成金」,積極協助新創企業以優質專利取得金融機構的友善資金,讓創新創業在各產業百花齊放。

工商時報日前舉辦「新創推手,力助產業打造永續競爭力」座談會,邀請工研院資深副總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總經理瞿志豪,以及鈺邦科技董事長鄭敦仁擔任與談貴賓。

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家熙在引言時指出,AI翻轉產業,產業結構求新求變的速度越來越快,培育新創、造就新創將成爲臺灣重要一役。而總統賴清德於閣揆任內就展現扶植新創產業決心,並提出「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擘畫將來臺灣創新的硬實力。

工研院長期深耕創業文化,已成立166家新創,且自1980年成立第一家新創企業聯電以來,每年都有新創公司成立。自工研院新創多年,臺灣固態電容教父鄭敦仁以本身舉例強調,以一個成功的新創公司而言,技術、資金、市場,缺一不可;工研院深具機制和資源提供支持。

瞿志豪則強調「工研院最不缺的,就是源源不絕的研發成果」。創業者能從工研院跨所、跨領域中尋求客戶端所需的技術解方,這剛好就是工研院的強項。

跳脫過往單純技轉,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強調要做「市場導向的創新」,透過旗下專業創投的ITIC輔導和諮詢,提供新創者商業化各項資源。現在更進一步連結市場資金,協助新創公司將專利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貨幣化。

王鵬瑜指出「專利與技術爲企業創新與永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工研院進一步協助新創企業技術進行無形資產評價,做爲金融機構的融資和貸款的參考,已有多家新創事業成功取得資金。工研院與信保基金、銀行形成鐵三角的合作關係。

王鵬瑜表示,有了信保基金提供擔保,大幅降低銀行的風險,同時增加其他投資機構跟投意願,形成資金正向循環。

例如,以自主研發晶片及無人機技術的創未來科技公司,其關鍵專利技術透過工研院的專業評價,成功獲得信保基金的高額擔保,由凱基銀行提供融資額度1億元,成功帶動銀行及其他投資機構逾9億元的融資。

而ITIC近期輔導新創亦有多起成功案例,例如以電子套票爲主業的豐趣科技,目前已有1,000家合作商家,並打進日本沖繩、北海道及九州等旅遊市場,該公司2023年營業額年增122%,並規畫2026年IPO走向資本市場。

另一家TBMC(臺灣生物醫藥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亦是複製臺積電模式,規劃成爲國際生技產業的專業代工廠商。一開始師法臺積電技轉飛利浦成熟製程模式,TBMC向美國韌力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取得技轉,紮根腳步。近年其他成功輔導案例,還包括佳邦科技、鈺邦科技、起而行、奈視科技、歐美科技、邑流微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