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加速AI化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一向穩定的釘釘要開始加快節奏了。

近日,華爾街見聞獲悉,釘釘內部嚴抓紀律,考勤層面要求9點15到崗,午休時間縮短半小時,工作時間禁用小紅書。釘釘內部人士表示,公司強調重回創業狀態,緊張感確實回來了。

上月底,阿里集團計劃收購陳航(無招)創辦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交易完成後,陳航(無招)將出任阿里集團釘釘CEO。釘釘總裁葉軍(不窮)將回到阿里巴巴集團,另有任用。

這一系列表象背後,釘釘正在發生更深刻的變化。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釘釘的戰略權重已經改變,接下來的核心是AI產品打造,而非商業化,畢竟,相對於阿里集團近萬億的收入規模來說,釘釘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

在阿里的AI棋盤上,釘釘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一年多以前,釘釘被阿里確認爲戰略級創新業務,吳泳銘認爲,釘釘因爲AI時代的到來,獲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今年,阿里AI進入關鍵戰略期,集團對釘釘也有了新的提法。

2月24日,阿里宣佈,投入3800億元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兩天前,在阿里巴巴集團最新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表示,釘釘作爲集團最重要的面向ToB的企業級AI應用,未來將藉助AI重塑企業內協作和協同場景。

去年的雲棲大會上,吳泳銘表示,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絕不是在手機屏幕上做一兩個新的超級app,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阿里的目的是實現AGI,這意味着,AI技術要改變生產力,而釘釘會成爲企業服務的入口。

對於這次調整,很多釘釘內部人士評價很積極。一位釘釘內部人士表示,感覺公司狀態正在重回創業狀態,節奏拉起來了。“AI技術正在加速迭代,如果釘釘反應慢了,或者沒有保持很靈活的迭代狀態,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

在此之前,釘釘的發展節奏相對穩健。2023年,阿里集團迎來史上最大力度的架構拆分“1+6+N”,隨後,釘釘從阿里雲剝離,這些調整讓釘釘徹底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釘釘開始探索商業化路徑,追求收入增長。2024年11月,釘釘公佈了商業化核心進展:2025上半財年ARR(年度經常性收入。自2024年4月1日起計入,截至2024年9月30日)遠超2億美元。

根據葉軍的想法,釘釘將保持不快不慢的戰略節奏,保持着一家To B公司的線性成長速度。他希望,釘釘在長達10年-20年的時間裡保持30%左右的營收增速。

然而,面對AI這個時代的最大變量,釘釘的速度還需要更快,尤其要和阿里集團的AI戰略形成深度協同。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大家都渴望一個爆炸級的應用,陳航回來後強調兩件事情,一是優化產品體驗,二是迴歸一線,和用戶共創。“AI to B領域需要一個拳頭產品,要去找到新的場景,做出新的AI產品。”

在內部人士看來,要從產品底層架構去思考AI to B的各種形態,以及釘釘應該長成什麼樣子,去打造一個AI原生產品,要去貼近客戶,瞭解他們的需求,重新調整知識和產品,服務好企業可取,這不是兩三個月可以完成的事情。

AI to B的探索遠比想象中更具挑戰。從產品角度來看,釘釘是一個功能和按鍵都非常複雜的產品,用戶理解產品需要跨越一個鴻溝,從產品嚐鮮,到有效使用生產力工具,中間鴻溝巨大。

這也是釘釘不同於AI to C的根本邏輯,後者極具規模和流量效應,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驗證,而B端產品往往基於價值邏輯,要從實用和效率角度去思考。

同時,釘釘還面臨市場競爭,無論是背後字節的飛書,還是騰訊旗下的企微,在AI產品打造上都極具優勢,會對釘釘造成一定壓力。

和葉軍相比,陳航同樣懂釘釘,而且沒有歷史包袱,在改革力度上可以放開手腳。

陳航是阿里最早的實習生,早在1999年,他就跟隨阿里集團現任CEO吳泳銘進行實習。2015年,在“來往”項目徹底失敗後,他帶領團隊研發出釘釘,是釘釘的靈魂人物。直到2020年,陳航離開阿里創業。

陳航回來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兩氫一氧主要做跨境電商,要用AI打造智能購物體驗,還做過做過耳機、寵物用品。陳航在產品方面的經驗,可能是阿里集團比較看重的部分。

2025年,釘釘即將迎來第十個發展年頭,時間好像又回到了起點,陳航重回釘釘,這款曾爲中小企業數字化而生的產品又開始重新創業。這一次,釘釘會交出什麼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