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自殺一年後,遺作終於來了

敢拍,已然成爲韓國電影的標籤。

尤其是在政治事件上,韓影稱得上是百無禁忌。

去年第一爆款《首爾之春》,就聚焦了韓國曆史最動盪的一段時期。

現在,又有一部取材自同段歷史的電影上線。

但角度與主題,都與《首爾之春》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還是已故演員李善均的遺作。

實際上,本片的拍攝時間早於《首爾之春》,上映時間本也應該更早。

但由於李善均涉毒事件的爆發,拖至今日才與大家見面。

在一切塵埃落定後再看李善均的這部遺作,片中的故事倒與現實形成了呼應,讓人倍感唏噓——

《幸福的國家》

행복의 나라

有人稱本片是《南山的部長們》的續作、《首爾之春》的前作。

因爲這三部電影的時間線,剛好接力,共同構成了一場政權的交替過程。

起點是1979年10月,韓國中央情報部金部長刺殺時任總統朴正熙。

《南山的部長們》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朴正熙的死亡,結束了一段獨裁時代。

之前被打壓的韓國各路民主勢力開始紛繁涌現,讓當時的韓國人民看到了改革的希望,「首爾之春」來了。

然而就在這時,全斗煥趁機迅速崛起,在12月12日發動了「雙十二政變」。

短短兩個月,韓國就從一方獨裁走入另一方的獨裁。

全斗煥奪權的過程,就是《首爾之春》的故事。

而《幸福的國家》則聚焦在連接這兩個歷史節點的一場重要審判——金部長刺殺總統後,他和其他7名參與者被捕,並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

本片的主人公,就是這場審判中的兩個小人物。

一個是金部長的副手軍人樸上校(李善均飾),協助刺殺行動的參與者之一。

另一位是爲樸上校辯護的律師鄭律師(曹政奭飾)。

鄭律師原本並不打算接手這個案件。

但在野黨組建的律師團承諾,如果他願意爲樸上校辯護,他們將設法營救他因幫助學生抗議而被抓捕的父親。

爲了解救危在旦夕的父親,鄭律師最終同意了。

雖然歷史早已告訴我們這場審判的結局——金載圭和其他參與者被判死刑。

但影片真正的看點在於,樸上校與鄭律師在這場註定失敗的審判中,所經歷的內心掙扎與反思。

他們面臨的難題,不僅僅是如何應對看似無法改變的判決。

還有,在無法撼動的體制下,人應該是選擇履行職責,還是追隨內心的公平與正義?

樸上校與鄭律師,是性格與信念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鄭律師隨機應變、講究務實。

在他眼裡,法庭上不分對錯,只有輸贏。

起初,鄭律師想要嘗試讓上校避免上軍事法庭。

因爲軍事法庭是一錘定音制,而一般法庭則有三次上訴機會,勝率也會大一點。

但沒想到,樸上校是一個認死理的人。

一上來就強硬地將這個提議反駁了回去:

軍人理應遵守軍法,我沒打算逃避軍事法庭。

此路不通,鄭律師另求他法。

他在審訊錄音中,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審訊中,樸上校並沒有明確提到「刺殺總統」這幾個字,而是說當時「在準備了」。

律師要求他咬死自己對任務目標並不知情,只是聽命行事而已。

結果,樸還是當庭承認,自己知道是刺殺總統。

後來,鄭律師又試圖引導樸將罪名歸結到金載圭一人身上。

但是樸堅持說,自己不能出賣上級。

這讓鄭律師想起了自己父親。

明明可以有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卻可以爲了自己心中的原則、公平對錯、信仰與追求,不顧家人付出所有。

對此,鄭律師實在無法理解。

然而,接連三件事情的發生,讓鄭律師對自己的信念也產生了動搖。

一次,鄭律師夜間坐上出租車準備回家。

全斗煥的手下突然綁架了他,並一頓暴打,威脅他不許再爲樸上校辯護。

之後又將他扔到一家醫院門口。

這麼做不是大發善心讓他療傷,而是讓他親眼看到死在這裡的父親。

葬禮上,樸上校的妻子帶着兩個女兒來弔唁。

看着她們與父親的遺像,鄭律師忍不住哭了起來。

自己的遭遇,讓他忍不住去想,在這樣的暴權下,父親與這無辜的孩子又遭遇了什麼。

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法庭上的秘密文件。

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全斗煥一直在後面監聽所有內容。

然後在必要時候,將自己的要求與指令通過文件傳遞給法官,以此來左右審判的走向。

對此,鄭律師再也看不下去。

他無法看到一羣權勢滔天的人隨意將他人的性命當做爭奪權力的砝碼。

樸上校的確協助了刺殺總統的行動。

但他應該站在公開公正的法庭上,來接受自己的審判。

此時此刻,身爲律師的他,決定放棄對輸贏的執着,而是走向對公平與正義的追求。

發生改變的,又何止是鄭律師。

還有樸上校。

鄭律師有律師的立場和專業性,樸上校也有身爲軍人的原則和信仰。

不過,當時的韓國軍人已經受到了很多罵名。

鄭律師就一直很不喜歡軍人。

他被詢問過兩次對軍人的看法,回答都是一致的。

把無辜的人抓進去誣陷成赤色分子。

我不喜歡(軍人)。

片中關於軍人的看法,其實不僅是在問鄭律師,也是在問樸上校自己。

樸上校曾不止一次強調:

軍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服從命令。

只要下了命令,不管是誰,我都會開槍。

在他心中,這就是軍人的職責。

作爲被動服從者,在突然被命令協助部長刺殺總統時,他第一反應是猶豫的。

只是,因爲軍人的直覺,他還是行動了。

可他終究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人機器。

在一次次與鄭律師的對話中,在一次次法庭上的質問以及每晚與同伴在黑夜中的煎熬,樸上校開始出現了後悔與反思。

電影中有三個情節讓魚叔印象深刻。

其一,是樸上校在睡夢中回到了刺殺當晚。

在夢中,提示他們開始行動的槍聲不見了,替代響起的是同伴敲車窗通知他行動取消的聲音。

那一剎那,樸上校大大鬆了口氣。

然而,一轉頭同事不見了,槍聲又響了起來。

痛苦、恐懼的情緒瞬間蔓延樸上校全臉。

其二,是深夜的監獄,樸上校一邊用頭撞牆一邊壓抑着自己的哭聲。

可在寂靜如死地的監獄中,他的哭聲響徹每一個角落。

掙扎、悲慟、對所謂軍人職責的質疑攪在一起扎進他的心中。

其三,則是樸上校整部電影中唯一一個笑容。

鄭律師費盡千辛萬苦終於說服重要證人出庭作證。

他將這個消息告訴樸上校後,伸手要與對方擊掌。

總是一本正經的樸上校猶豫了一下起身擊掌,隨後兩人大笑起來。

從夢中的後悔到深夜的慟哭,再到看到希望的笑容。

樸上校身上的軍味在一點點消散,逐漸顯露出人的柔軟與溫情。

可這希望,瞬間就在「雙十二政變」中破滅。

看到鄭律師爲自己努力,內心也經歷了掙扎、搖擺、糾結的過程後,樸上校最後站在法庭上再次說道:

軍人要服從命令,因爲我相信,這會保護我的孩子,我的家人,我的國家。

這一次,他是從內心相信,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做是正確的。

行文至此,片名《幸福的國家》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起初,我覺得這個名字與故事一點也不匹配,甚至充滿諷刺。

一個公正民主都做不到的國家,何談幸福?

看到最後,電影中的故事也讓我產生了思考:

國家的幸福又是什麼?

可惜,那個時代的現實,只有無限唏噓。

一個律師,一個軍人,無力改變社會,也無力應對政壇的風雲變幻。

鄭律師最後無計可施。

而樸上校也只能深深嘆了口氣:

到此爲止吧,我放棄了。

這讓我一下想到了李善均本人,在自殺前19個小時還在配合警方調查並積極要求對自己進行測謊。

可隨後突然自殺並留下一封諱莫如深的遺書:

我沒有辦法,除了這個沒有其他方法了。

戲內是被拍出來的歷史「陽謀」,戲外則是不爲人所知的猜測。

此刻他們在李善均身上形成了互文。

而諷刺好像也一直在延續。

不過好在,與最終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無人記得的樸上校不同。

這部銀幕遺作,讓大家深深記住了李善均作爲一名好演員最後的模樣。

全文完。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