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郊記憶原創(微短劇)劇本大賽落幕,爲東郊記憶13歲生日送上好劇本
曾經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彩色顯像管的紅光廠,隨着時代的變遷,已經成功蝶變爲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那些曾經輝煌的老工廠和老工人,在時代的浪潮中經歷了什麼?他們的故事又和當下有什麼樣的連接?神秘的106信箱,背後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秘密?
這些故事,或許已經塵封許久,但隨着“成都顯像計劃——‘東郊記憶’原創(微短劇)劇本大賽”推進,它們或許不久之後就會以微短劇的形式呈現,通過故事與觀衆建立起精神層面的親近,在潛移默化中變成嚮往的“詩意棲居”所在。
東郊記憶 圖據:視覺中國
9月29日,恰逢東郊記憶13週年,“成都顯像計劃——‘東郊記憶’原創(微短劇)劇本大賽”表彰晚會在東郊記憶舉行,這些獲獎劇本聚焦於這片熱土的前世今生,通過創作者詩意的想象,回望這裡的過去,暢想未來。一個個精彩、別緻、生動的劇本,也爲東郊記憶13週年送上祝福。
獲獎代表
別具一格的頒獎
回到過去,和紅光廠對話
“成都顯像計劃——‘東郊記憶’原創(微短劇)劇本大賽”表彰晚會既是對優秀劇本的表彰,也是對東郊記憶過去13年的回望。
燈光暗下,2024年的東郊記憶突然在這一瞬間,穿越到了上世紀50年代。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沙河畔神秘的106信箱正在迎接新來的工人。上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彼時的成都被列爲了全國八大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58年,作爲“一五”計劃期間重點工程之一,對外是“106信箱”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在成都的沙河畔建成投產。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第一支有電子工業“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接連在這裡誕生,“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說法傳遍大江南北。
也就在這時,廠裡接到任務,技術核心王工需要被抽調到廣元,參與新基地的建設。離別之際,妻子不捨,但她也明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使命,爲國家解決難題是你的使命,照顧你的生活守着你守着家是我的使命……”
現場表演
王工的故事,只是紅光廠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的其中一個。他們爲了祖國的需要,來到成都,又因爲建設的需要,離開成都,去了更偏僻的地方,他們與那個年代國家的建設同呼吸,共成長。
隨着時代發展變化,過去的紅光廠已經成爲了歷史記憶。2011年9月29日,在紅光廠工業遺址上打造的東郊記憶正式開園運營。13年過去,這裡已經蝶變新生,這個充滿老工業記憶的活體博物館,已經成爲集音樂、話劇、舞蹈、電影藝術與舊廠房於一體的觀演基地以及一個創意與休閒共融共生的旅遊景區。
如今,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到成都就一定要去東郊記憶“趕潮”打卡。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東郊記憶迎來超900萬的入園人數。中秋小長假期間,這裡舉辦了音樂現場、數字展覽、戲劇、音樂劇、國潮品牌快閃等10餘場活動,再度迎來客流井噴,園區共接待遊客超20萬人次,同比增長超40%。
東郊記憶 圖據:視覺中國
東郊記憶
爲好劇本提供好故事基底
過去的13年,對於東郊記憶來說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爲當沉澱於時間深處、退出歷史舞臺的處境無法避免之時,紅光廠卻又華麗轉身,讓東郊記憶再次煥發光彩,書寫新的“歷史記憶”。
在東郊記憶這片土地上,過去這裡迎來送往的是許多爲了祖國建設奮鬥的年輕人,而當下走進東郊記憶的,則是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他們能在這裡享受音樂、看話劇、逛街,感受城市的自由生長,更能觸摸城市的歷史發展,回憶過去,看見當下,預見未來。
獲獎代表
事實上,本次劇本大賽的獲獎作品,大部分以東郊記憶的前世今生爲題,劇中的主人公們通過各種線索,試圖和過去對話,照鑑未來。正如四川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時代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本次劇本大賽評委會主席楊瓊所說,東郊記憶,作爲成都具有悠久歷史沿襲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地標性文旅目的地,本身就具備“講成都好故事”的優厚基底,豐富的業態和鮮明的文化氛圍也爲創作者提供了靈感源泉。
參賽劇本
在歷史和現代中回望東郊記憶
本次大賽一共產生了一個金獎,三個銀獎,五個銅獎。據主辦方介紹,獲獎者有機會被推薦加入行業協會。同時,獲獎作品將有機會與傳媒文投、天府影業簽約,進行劇本孵化。此外,改編成功並上映的劇本,創作者還有機會享有版權費、改編授權費及短劇票房分賬收益等。
獲獎作品
獲得此次大賽金獎的劇本是《時空糾錯:東郊記憶的多維檔案》,其創作者是95後的索路傑。來自陝西的索路傑已在成都生活了4年,目前從事劇本等影視相關的創作工作。他告訴記者,最初看到大賽舉辦的消息後就很感興趣,因爲東郊記憶是他頗爲熟悉的一處景點,閒暇時間,他經常來到周圍喝咖啡、看劇、讀書或者寫作。在創作時,他便從東郊記憶的歷史發展切入,“那個年代的工人的狀態是什麼樣?他們有什麼難以言說的故事?他們在當時閉廠時,面臨着何種選擇?”帶着這些疑問,索路傑花了一個多星期查閱紅光廠的相關歷史資料。最終,爲了更好地表達,他將當時紅光廠和那個年代工人們的故事融入一個假象的科幻世界裡,讓劇本中的人物,在科幻時空中相遇、穿越,解決問題。
獲得銀獎的劇本《成都記憶2050》同樣是一個承載科幻理想的微短劇故事。劇本策劃王思思介紹,故事圍繞一個迷茫的城市AI精靈展開,通過一系列時空穿越中的洞見,講述年輕一代在快節奏的生活之下,逐漸迷失自我、審視自我、找尋自我,進而觸發曾經的記憶,最終在隱秘的召喚下找回自己的故事。在這場充滿隱喻的穿越中,會看到諸如東郊記憶、武侯祠、天府雙子塔、熊貓等在不同時代的樣子,展現成都的歷史文化和文旅資源。王思思還提到,東郊記憶其實就是一個很賽博朋克的地方,那些充滿時代感的工業遺存,被當代潮流藝術充盈浸潤,能讓我們透過歷史、活在當下、窺探未來。
現場表演
銀獎的另一個獲獎劇本《相逢有時》來自陳才藝和秦薇茜。“我在成都生活過,又離開,再回到了成都。之前要離開成都的時候,在東郊記憶聞到了桂花香,後來每每聞到類似的味道,就是一次記憶上的重返,於是會回想起吹過成都的四季風,連綿的雨,聽見過心中的呼嘯和迴響,最後都成爲平靜與快樂。”於是,兩個好朋友便想通過劇本的形式,把在成都的感受保留在故事裡,“一羣人在這裡迷茫、堅定、失落、歡聚,識於微時,因希望而聚首、分別,而這段回憶,將是他們在成都,在東郊記憶的獨家記憶。”
遊戲設計師王興強創作的劇本《須彌戌時篇》獲得了大賽銅獎,這是一個軟科幻的故事,通過東郊記憶來串聯羣體記憶和個體記憶之間的重要性,“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如果我們集體的記憶中某一個事件或事物從大腦中刪除,會發生什麼事呢?再或者一個個體在所有人的記憶中都被刪除掉了,這個世界和他的關聯是否還存在?然後我借用主題,如果所有人都忘記了東郊記憶,到底會發生什麼?以此爲核心完成了這個故事。”
大賽是橋樑
給年輕人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此次微短劇大賽,一個重要目的是發掘新人,讓年輕人創作的劇本得到被看見的機會。正如評委會主席楊瓊所說,一個個好故事以精妙的文字展現出來,爲後續的劇本改編、拍攝和傳播提供充足的“彈藥”,將東郊記憶的故事藉助微短劇的傳播效能形成最優的流量轉化。
能拿到金獎,索路傑格外激動,他感謝大賽給了像他這樣的年輕創作者被看到的機會。在他看來,微短劇跟電影相比,成本減低了很多,也是時代的新興產物,新、老編劇也都要一同學習,就自然給了像他這樣的年輕編劇更好的展現機會。
陳才藝則認爲,這次大賽能讓更多年輕創作者被看見,大賽就如一座橋樑,讓非全職創作者跨入行業,“因爲比賽的時限性,必須利用休息時間主動學習劇本行業的知識,自我得到的成長與收穫是‘從無到有’。”陳才藝說,這次大賽,也是架起東郊記憶遊客到文旅目的地文化特色發現者、傳播者的橋樑,“過去是遊客、消費者,成爲劇本創作者後,就要主動地去挖掘、收集背後的歷史淵源,思考探索如何與劇本有機融合,怎樣傳播東郊記憶乃至成都的文化旅遊特色。”
“大賽的舉辦意味着短劇行業會誕生更多優質的劇本,吸引更多的從業者,讓更多有想法的人蔘與到創作中,再借由微短劇這個平臺獲得更多的可能性,創作者只需要動動腦子敲敲鍵盤,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王興強告訴記者,這次大賽是標誌性和遠見性的,短劇已經正式登上了舞臺,無論成熟度還是商業上都在進步,作爲年輕的創作者可能更能夠把握短劇消費者的喜好,創作一些年輕人喜歡的作品。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