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東北別舔冰!專家提醒:小心凍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石夢竹)隨着冰雪旅遊季來臨,越來越多遊客來到哈爾濱遊玩,近期在各個社會平臺上,經常有人發佈在東北戶外嘗試舔冰塊和金屬的視頻,然而在有些冰塊、欄杆上卻留下了帶血的嘴脣印。
記者搜索某短視頻平臺,一些到東北旅遊的遊客發佈舔金屬和冰塊的視頻。
1月7日,哈爾濱市第五醫院燒傷二科副主任牟斌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東北地區冬季氣溫常在零下十幾度甚至更低。這種極寒環境下,冰塊和金屬表面溫度極低,當皮膚接觸它們,尤其是溼潤的舌頭或嘴脣接觸時,因人體體溫與低溫物體溫差大,熱量迅速傳導流失。皮膚表面水分瞬間結冰,就像被強力膠水粘住,越掙扎粘得越緊。
一旦強行掙脫被粘部位,會導致皮膚撕裂、破損,造成疼痛難忍的外傷。牟斌介紹,嘴脣、舌頭等部位皮膚黏膜嬌嫩,受傷後不僅痛苦,還可能引發感染,影響進食、說話等日常功能。“發生被粘情況,不要驚慌掙扎。”牟斌說,可以用溫水緩慢澆淋被粘部位,使冰融化,讓皮膚自然分離。若皮膚破損,簡單清潔後,用乾淨紗布覆蓋,及時就醫。
此外,在戶外接觸金屬、冰塊等冰冷物品時,也很容易引發凍傷,尤其是皮膚、肢體末端(如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部位因血液循環相對薄弱,最易凍傷。“輕度凍傷僅傷及表皮,皮膚紅腫、刺痛、瘙癢,嚴重時,凍至肌肉、骨骼,引發水皰、潰瘍,不僅帶來劇痛,還可能導致感染,影響肢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牟斌表示。
聯勤保障部隊第962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程鍇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有很多人推薦用雪搓、用熱水泡等方法緩解凍傷,這類治療凍傷的方法不可取,甚至會加重組織損傷,導致病情反覆發作,加重病情。
程鍇提示,日常在戶外活動,選擇保暖性好的衣物,遵循“分層穿衣”原則,內層選透氣排汗材質,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防水。萬一發生凍傷,迅速將患者轉移至溫暖室內,避免凍傷部位受壓。凍傷較輕,用38℃-42℃溫水浸泡凍傷部位,水溫不宜過高,浸泡至皮膚顏色和感覺恢復正常。凍傷嚴重,避免揉搓、按摩凍傷部位,用乾淨紗布或衣物包裹,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