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每次「舀兩粒」測婚姻? 若剩奇數就是還未婚
冬至代表着「團圓」、「溫暖」,許多人在這天會吃湯圓,在臺灣習俗中象徵着「圓滿」;傳統小湯圓中有紅有白,形成紅白相間的畫面,意味着「陰陽交泰」。冬至除了吃湯圓、祭拜祖先、家人團圓外,各地方的習俗也不太一樣,在古時候還有一些特有的文化。
冬至又稱爲冬節、賀冬,在吳瀛濤(1916-1971)編纂的《臺灣民俗》中「冬節」條目中有一些有趣的記載,其中有以「冬節圓」祭拜家神的習俗。書中提到的家神不是家中的神明,而是能讓人們過得舒適,且可以生財的傢俱或工具,像是門窗、桌椅、雞舍、水井等。
古人會將一、兩顆冬節圓黏在傢俱上,感謝它們這一年的辛苦,同時祈求全家平安健康,等到這些冬節圓幹掉後,拿下來給家中的小孩食用,保佑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因而演變成現在吃湯圓的習俗。
湯圓也分爲有陷料和沒餡料兩種,有一種說法是,有餡料的湯圓用來「祭祖」,沒餡料的湯圓用作「祀神」。吃湯圓也有另外一種習俗,也就是每個人拿碗裝湯圓,每次只舀兩粒, 吃到最後,未婚者會剩下奇數, 若是已婚則爲偶數。也有人會依據湯圓剩下的是奇數還是偶數,預測自己的賭運的輸贏,剩偶數是賭博大贏的吉兆、奇數則是大輸。
另外冬至還有一個關於「燈猴」的故事。人們祭拜祖先時,總是遺忘在供桌上負責舉蠟燭的燈猴,氣得燈猴向玉皇大帝告狀,玉皇大帝因此命令龍王在除夕夜降下大水,讓臺灣淹沒。
百姓得知消息後都以爲自己活不過除夕,紛紛趕回家與家人團聚,一起渡過最後一夜。直到大年初一時發現沒有大洪水,見面便互道恭喜,恭喜大家都還着。原來玉皇大帝派人調查事情的真相,發現不是燈猴說得那樣,便取消命令且懲罰燈猴,至今演變成過年吃年夜飯、守歲、說恭喜的習俗。
在臺南冬至有吃外型像元寶「菜粿」的習俗,菜粿又稱「冬至包」,與湯圓搭配着享用。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 , 則是完全以「粄圓」來祭拜,客家人的「鹹湯圓」也是極具特色的民俗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