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碳達峰、碳中和中國有九大抓手
本報記者 周雪松
“碳達峰、碳中和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伍,歷史要我們考出好成績!”4月21日,由盤古智庫主辦的碳達峰碳中和與地方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在會上作專題報告時如是表示。
“我們要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的高度認識能源革命。200年來,工業文明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現在非化石能源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又一輪深刻的人類文明形態的進步。能源低碳化事關人類未來。”杜祥琬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要實現“雙碳”目標,首先,在於觀念創新。其次,必須認識到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第三,須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第四,要重新認識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第五,能源結構轉型有困難的一面,但是轉型以後獲益可以更多。
談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杜祥琬認爲,除了要有觀念創新、政策引導、市場推動之外,目前有以下九大抓手。
第一,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有高度的協同性,只要碳達峰、碳中和做好,藍天保衛戰就實現了。
第二,節能提效是降碳的一大舉措,結構、管理、技術和文化節能都很重要。
第三,電力行業減排,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
第四,交通行業減排。大力發展新能源車,以電代油、以氫代油,發展生物航空燃油等,逐步建成美麗中國脫碳的交通能源體系,切實倡導綠色出行。
第五,工業減排。工業耗能佔全社會耗能60%,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衝動,通過技術進步減排。
第六,建築節能改造。電氣化是關鍵,供暖、製冷、照明、烹飪、家用電器等均可電氣化。可以用工業餘熱供熱,加上數字化、智能化,會加速建築的低碳化。建築改造不僅可以節能,還能產能,如與建築結合的光伏,電力自發自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供冷也已經在落地運行。
第七,發展循環經濟,固廢資源化利用以及開展無廢城市試點。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爭取走向無廢社會。並把廢棄物分類資源利用的程度,作爲現代化的一個必備的標誌。
第八,發展碳匯。鼓勵發展碳吸收利用和存儲技術。
第九,是政策手段,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等,都可以作爲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須謀劃最優戰略路徑。”杜祥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