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習上癮的孩子,原來是這樣“放”出來的,建議家長看一看
在今年暑假,我朋友曾經帶孩子參觀了一個科技夏令營,營中有許多小科技迷。
朋友與其中一個初中生模樣的孩子交流,這孩子興奮地告訴他,自己剛剛完成了一個小型機器人項目。
朋友好奇地問:“你是不是因爲課外負擔不重,纔有時間搞這些?”
孩子笑了笑:“其實我晚上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週末還要參加足球訓練。”
朋友十分驚訝:“這麼多活動,你應付得過來嗎?這些都是你父母安排的吧。”
孩子回答:“當然應付得來,這些都是我自己想要參加的,不是父母安排的。”
從孩子的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他是真心喜歡這些活動。
而孩子的父親,並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在孩子旁邊指手畫腳的,他只是在遠處靜靜地觀察着,偶爾會用手機記錄下孩子的精彩瞬間。
朋友說他很明顯可以看出,孩子的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放手”而不是“束縛”。
以往經常會聽到有家長抱怨,說自己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關懷備至。
但即使再怎麼努力,孩子似乎總是缺乏自主性和創造力。
他們或許未曾意識到,那些充滿好奇心、自主成長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放”出來的,而非“管”出來的。
01 孩子喪失學習熱情,通常源於父母的過度干預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講述過一個案例。
有個小女孩,自幼喜歡繪畫,每當她拿起畫筆,眼中就閃爍着光芒。
然而,她的父母卻對她的畫作指手畫腳,不斷糾正她的畫法和色彩選擇。
漸漸地,女孩開始厭煩畫畫,每次動筆都顯得猶豫不決,甚至有時直接拒絕拿起畫筆。
很顯然,父母的催促和指點,反而讓她對曾經熱愛的繪畫產生了牴觸情緒。
父母若總是強行介入孩子的興趣與愛好,試圖用成人的標準和期待去塑造他們,只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抹殺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一位老教師曾經給我分享過一個相似的故事:
她曾經教過的兩個學生,姑且分別稱作甲同學和乙同學吧,兩人都對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
甲同學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潛力,決定全力支持孩子學音樂,不僅買了昂貴的樂器,還請了專業的老師進行輔導,發誓要培養出一個“郎朗”來。
然而,在父母的重重壓力下,甲同學的內在動力被逐漸消磨,對音樂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情緒。
而反觀乙同學,雖然父母也很重視音樂教育,但因爲父母採取的是更爲寬鬆的態度,使他得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興趣去探索音樂,內在驅動力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和激發,始終保持着對音樂的熱愛和興趣。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很多在父母嚴格管控下學習的孩子,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那些在寬鬆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卻能夠保持對學習的持久熱愛和動力。
02 孩子興趣衰減,多源於過早的功利性教育壓迫
某教育心理學專家在深入研究中發現了一種現象:
許多天賦異稟的孩子,原本對學習抱有極大的熱忱。然而,隨着他們逐漸陷入各類課外補習班、提高班的泥沼,那種熱愛似乎被一點點地消磨。
久而久之,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對學習產生強烈的反感,每每提及學習便顯得無精打采,消極抵抗。
事實上,這是過早地接受了高強度、功利性的“填鴨式”教育,使得他們原本應有的學習熱情與活力被過早透支。
在紀錄片《教育之路》中,有一個年僅8歲的上海小男孩,名叫陳浩。他的生活,似乎從記事起就與各類課外班緊密相連:鋼琴、圍棋、英語、奧數……
父親總是那句老話:“這些都是爲了你的未來,我們不能比別人差。”
在這個年紀,陳浩的眼中卻常流露出不屬於他的疲憊與無奈。
讓人不禁擔憂,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之路上,是否還能繼續保持着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
青少年心理醫生李萍指出,如今,心理疾病已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受其困擾:
“爲了一個所謂的‘美好未來’,孩子們被迫過早地進入競爭賽道,承受着難以想象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很多時候來自整個社會對孩子過高的期待。”
身處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教育大環境下,難以“獨善其身”。
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分享了她的一個病例:
那是一個13歲的初一男孩,他曾是班上的佼佼者,但自從父母對他的學習要求變得越來越苛刻後,他開始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每當作業出現錯誤,父親便會大發雷霆;每次考試,無論成績如何,母親總是那句“你還可以更好”。
長此以往,男孩對學習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和焦慮,每次提及學習,他的身體都會不自覺地顫抖。最終,他不得不暫時離開學校,在家進行調整。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
過早地將功利性的目標強加給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原始興趣,讓學習變得痛苦不堪。
因此,當孩子對學習失去慾望時,我們不妨回看一下自己的過往:是不是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是時候調整策略,讓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享受成長的過程了。
03 持續學習熱忱的孩子,都是被“呵護”出來的
我時常會思考,那些既出色又有自我驅動力的孩子,究竟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爲了尋找答案,我曾深入研究了多位學霸的成長軌跡,發現了一個共同規律——他們的家庭環境都充滿了支持與自由。
以北京的一位高分學霸張梓軒爲例,他從小在一個充滿愛與自由的家庭中長大。
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格外“呵護”,從未對他的學習設定過刻板乃至苛刻的要求,更沒有強迫他參加任何課外補習班。
張梓軒在初中時期的成績並不突出,但他的父母始終給予他鼓勵與指引,即便成績不理想,也是以鼓勵居多。
在這樣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張梓軒對學習充滿了自主性,他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若想孩子長久地保持對學習的熱情,父母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呵護”:
少干涉、不強制、多尊重、常放手。
江蘇的學霸陳思遠,曾因在數學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而受到廣泛關注。
他自小熱愛探索,從幼年時的樂高、拼圖,到小學時的科學實驗、天文觀測等。
陳思遠的父母不僅不加以阻止,還鼓勵他邀請同學來家中一同探索。
而這位始終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陳思遠,不僅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名校,還在大學期間獲得了多項科研獎項。
上海的一位16歲高中生林曉夢,對攝影有着近乎癡迷的熱愛。
她甚至爲了拍攝一部關於城市風光的紀錄片而請假一個月,走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她的父母對此不僅毫無異議,還親自駕車陪她前往各個拍攝地點;
如今,林曉夢的攝影作品已在多個展覽中展出,而她也已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成爲一名專業攝影師,並正朝着這個目標不懈努力。
要讓孩子能夠專注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父母需要爲他們營造一個和諧、支持性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家中獲得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
當父母不再焦慮、不急功近利、不施加過多壓力,而是成爲孩子堅實的後盾時,孩子的“內在動力”自然會被激發出來,從“我應該學”,轉變爲“我要學”。
結語
家長的育兒智慧,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未來數十年的生活藍圖。倘若方法不當,或許會引領孩子誤入歧途。
教育之道,過猶不及,過度施壓只會適得其反。
唯有成爲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的父母,以真摯的關懷與愛意滋養孩子的心靈,方能爲其成長之路灑滿陽光。
當孩子的內心被愛與溫暖所包圍,他們自然會流露出愉悅與自信。
願每一位小天使,都能放飛夢想於廣袤天際,心隨所願馳騁於無垠原野,最終抵達心中那片嚮往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