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觀點:立陶宛建立與臺灣正式聯繫行爲的根源

俄羅斯觀點:立陶宛建立與臺灣正式聯繫行爲的根源 。圖爲11月18日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正式掛牌設立,新獲任命的首任代表黃鈞耀及同仁攝於館牌前。(外交部提供)

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項目主任季莫菲·博爾達切夫27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立陶宛的問題在於,它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主權非常有限的地理區域,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這塊土地可以假裝行使外交政策,甚至與既定的國際參與者保持關係。但它在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並認爲自己不會受到任何可能出現後果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最近決定與臺灣建立正式聯繫,這違反了國際公認的一箇中國原則,當然也包括立陶宛政府以前在各個方向上與俄羅斯對立的嘗試。

博爾達切夫表示,即使立陶宛政府最近的行爲難以解釋,甚至無法理解,但這種行爲的來源相對簡單。然而,爲了瞭解未來最佳的行動方案,人們需要知道導致問題的原因和在與某些夥伴打交道時面臨的限制。俄羅斯在與東歐的小鄰國打交道方面有一定的經驗,知道理性的爭論或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並不總是有效。歷史和地理環境也很重要。

博爾達切夫說,立陶宛在15世紀末歸附波蘭,直到21世紀初纔有了獨立的經驗。18世紀下半葉,這塊土地作爲被征服的波蘭領土的一部分,成爲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碎片。十月革命後,立陶宛獲得獨立,然而不久它的首都維爾紐斯就被長期以來的敵人波蘭佔領。1940年,立陶宛再次成爲俄羅斯的一部分,然後是蘇聯,在那裡,它享有特殊待遇。

博爾達切夫稱,蘇聯當局對當地政治和知識生活的許多特點視而不見。最後,可以看到,立陶宛基本沒有機會學習什麼是主權國家併爲自己的行爲承擔全部責任。同時,當地菁英們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對大國形成一種非常特殊的態度。幾乎所有地方決策者都認爲,只要是大國,都對維爾紐斯當局有所虧欠。生活在中國,甚至在俄羅斯,很難理解這些比一箇中國二線城市還小的國家的心理。那些生活在中國小城鎮的人都明白,他們屬於一個偉大民族,但對於立陶宛的政客來說,他們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

博爾達切夫表示,在這個國家加入以經濟巨人德國爲首的歐盟後,立陶宛失去幾乎1/3的初始人口,這些人作爲永久的勞工移民遷往西歐國家。由於歐盟共同市場苛刻的條件,立陶宛的教育系統已經衰落,經濟也相對消亡。這個國家由前親美派的代表和散居在美國或加拿大的立陶宛人後代管理。這兩類人的動機都是爲美國利益服務,而且很多時候是不請自來主動「跪舔」的。

博爾達切夫指出,最近與鄰國白羅斯的衝突,導致通過立陶宛波羅的海港口的國際貿易急劇減少。立陶宛還關閉了用於民用飛行的空域,使其他歐洲國家和俄羅斯的許多人不得不延長飛行時間並支付更高的機票價格。由於這些行動,立陶宛當局也沒有餘糧了,只能靠他們對美國的忠誠和利用主權國家的地位承認與某些區域的外交關係換錢花。因此,它從行爲上效仿那些在人口和對世界經濟貢獻方面與它相當的袖珍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