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美軍大兵,真的寧肯扔掉,也不願去吃午餐肉罐頭嗎
在廣大軍迷之間有一個廣爲傳播的段子,說的是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午餐肉罐頭受到了除美軍之外的幾乎所有參戰國軍隊的喜愛,包括德軍和日軍。更有甚者,還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美軍官兵因爲後勤保障太好,從而對不怎麼可口的午餐肉深惡痛絕,寧肯扔掉也不願去吃這些“難以下嚥”的即食類食物的說法,並稱美軍大兵將午餐肉罐頭稱之爲“幽靈肉”,視其爲不堪入口的垃圾食品。
那麼,這種說法符合史實嗎?二戰中的美軍大兵真的寧可扔掉,也不願去吃午餐肉罐頭嗎?
上圖_ 二戰美軍午餐肉
罐頭:一直是野戰伙食的“中堅”
在二戰中,各國軍隊因國情、軍情及供給配送水平上的差異,其伙食供應標準並不相同,也不可能相同。但從大體上講,基本也是大差不差的。像英美德等主要交戰國家,其官兵伙食主要分爲基地伙食(也叫後方伙食)、野戰伙食(也叫前線伙食或前線口糧)及應急口糧三類。基地伙食,顧名思義就是在基地、營地、訓練中心、機場、軍港等大後方,通過專門的炊事部門製作的伙食,即大家耳熟能詳的食堂餐。由於後方的生活條件相對優越,遠離戰場的環境和較好的補給條件,使得炊事部門有時間和精力去細心選擇食材,在滿足營養合理搭配的同時,又能烹飪得較爲可口。
但是一旦離開後方,距離前線越近,就越沒有條件去精心選擇食材、烹飪食物。因此,二戰中無論哪國官兵,在執行戰事任務期間普遍食用的,便是野戰伙食。爲滿足在戰場環境下能夠安全、方便、快捷食用,同時還得兼顧營養與口感,因此各國在野戰伙食方面均不約而同選擇以各類罐頭爲主,外加一定的輔食(糖、鹽、咖啡粉、口香糖等)。這種伙食既可以開罐即食,也可以在戰場環境下經稍微加工而食用,十分方便而且冷熱皆宜。
上圖_ 二戰美軍軍糧
我們大家都知道,罐頭相比於基地伙食那種現場烹飪類食品,口味上肯定沒法比。但它卻可以在基本保證官兵營養和能量的情況下,又能實現方便即食,省卻複雜的挑選食材與烹飪加工的過程。故而從被髮明時起,罐頭便一直作爲每一名戰士的標準配給,活躍在各場戰爭的第一線。
直到今天,它仍是各國軍隊野戰伙食的中堅力量。即便它不好吃,或者不合胃口,官兵們也不可能將這種能在戰場上保命的食物扔掉。哪怕是後勤保障再強的美軍,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吃上食堂飯。如果你跟在槍林彈雨的瓜島上浴血拼殺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官兵,或者在冰天雪地的阿登森林苦苦堅持的第101空降師官兵說一聲你的午餐肉死難吃,快扔掉吧。那麼請相信,他們一定會賞你一頓拳頭。
上圖_ 斯帕姆午餐肉(SPAM)的吉祥物
午餐肉:好不好吃,得看和誰比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二戰時美國大量生產的午餐肉罐頭(例如著名的SPAM午餐肉)出於大規模生產降低工業成本的考慮,無論是軍用版還是民用版,其肉類原料均爲豬肩肉(出產SPAM午餐肉的荷美爾公司,其午餐肉原材料表一直是公開可查的)。
按照美國的豬肉類食品標準,豬肩肉確實是並不太受歡迎的二等豬肉,比後腿肉、裡脊肉要差上一個檔次。也正因如此,那些在和平的繁榮年代裡成長起來、吃慣了烤雞和漢堡的美國大兵纔會給以豬肩肉爲主要原料的午餐肉起了一個“幽靈肉”或“疑似肉”的諢名。
上圖_ 美軍午餐肉
但是,即便如此,午餐肉就真的難以讓人下嚥嗎?
如果說被叫作“幽靈肉”的午餐肉不好吃,那麼應急口糧恐怕會更讓人不爽。所謂應急口糧,是在補給艱難、軍隊連野戰伙食都難以供給的情況下用來應急使用的,以保障官兵獲得投入作戰時最低限度的能量,主要類型有美英的巧克力和德日的糖果。
但是,千萬不要把這種巧克力和糖果與我們今天吃的同類食品相提並論。例如美軍高層就擔心官兵們在平時將配給的巧克力作爲零食吃掉,從而在真正需要應急口糧時餓肚子,便故意將作爲應急口糧巧克力做得很難吃。比如由好時公司生產的D類口糧(美軍一種應急口糧),其巧克力塊便是在可可粉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或大麥粉,致使吃起來比開水煮土豆強不了多少(德軍的水果糖和日軍的奶糖也做過類似的降低口感的處理)。所以,這種口糧因難以下嚥,而被美軍諷刺爲“狗糧”。
可是,就是這種“狗糧”,卻陪伴幾百萬美軍乃至盟軍官兵度過了二戰中那些數不清的艱難時刻,被無數人稱爲“救命糧”。由此可見,午餐肉確實比不上食堂飯可口,但相比於應急口糧,卻是在戰火連天的環境中難得的珍饈美味了。美國大兵連D口糧都不可能扔掉,甚至還把巧克力送給新佔地區的孩子,以此作爲親民之舉,他們又怎麼可能寧肯扔掉也不去吃午餐肉呢?
上圖_ 二戰美軍的 D口糧
後勤逆天,也不可能保證頓頓吃桌餐
相比於其他國家,美國在軍隊後勤的保障與供給水平上的確強得出奇。以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縱深推進時爲例,當時一線同盟國的28個師每人每天平均需要消耗100磅各類物資,總消耗量達21000噸/天。爲此美軍平均每天投入5985臺各類車輛實施運輸補給,外加38座移動油庫和116根大型輸油管道爲數以萬計的軍車、坦克、飛機等機械化裝備提供動力“血液”。
不僅如此,美陸軍航空兵還有1125架運輸機可以隨時從位於英國的後方基地,向前線空運或空投大量物資、裝備及糧秣。這就使絕大多數的美軍官兵基本上可以保證按時按點吃飯,單憑這一項,美國就比其餘所有二戰參戰國高出不止一個檔次。
上圖_ 二戰國軍伙食
可即便如此,由於受到戰事激烈、運輸情況(特別是天氣和道路)複雜多變及交火區域變化頻繁等原因,美軍這種藍星最強後勤保障絕不可能覆蓋所有參戰官兵,更不可能把美味可口的食堂餐遞到前線每一位大兵手上,畢竟誰也不可能頂着槍林彈雨弄出一頓四菜一湯來。
在激烈且膠着的戰鬥中,就算是美軍,被包圍或被切斷補給也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最不受待見的“狗糧”都會出現斷頓的情況,至於罐頭那簡直就是奢侈品,又有誰會捨得扔掉呢?
上圖_ 正在進餐的美軍士兵
可以說,正是午餐肉這種在滿足官兵們基本伙食需求的同時,又達到了營養、口味、成本和食用便利等各方面均衡的罐頭的出現,再加上美國世界第一的機械化大生產的加持,使得午餐肉不僅成爲美軍贏下二戰重要的飲食保證,更是整個同盟國取得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諸多後勤因素中最值得稱讚的物質保證之一。
因此,我們切不可僅憑藉一些毫無根據的道聽途說,就去質疑它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甚至將其無端貶低成寧可扔掉也不願吃的垃圾食品,這既缺乏科學論證,也不是歷史研究應該秉持的精神。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楊廷位 《畜禽產品加工新技術與營銷》
[2]叢丕、趙暾、唐茜 《戰士的餐桌:二戰各國戰地飲食傳奇》
[3](英)麗茲•克林漢姆 《戰爭的滋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