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數位科技助攻 降低工安風險

近期引起重大關注的工安事件,是彰化縣彰濱鹿港區「海龍離岸風電」的陸域降壓站,2024年8月20日在安裝滅火設備「二氧化碳鋼瓶」時,疑似因鋼瓶外泄,造成17名員工昏迷緊急送醫,最年輕的傷患在救治一週後,不幸於26日宣告不治。

化學品存在工廠產線、一般工作場所的各種角落,除了高溫、高壓類型的高風險運作行爲外,看似低風險的例行性工作,也可能潛藏致命的危害。如同此次意外事件,爲了符合消防法規而安裝的設備,居然奪走寶貴的勞工性命。

爲了確保化學品在運作場所產生的風險,可以被化學品操作人員清楚的辨識,有兩大法源規範。首先是「消防法」第21-1條:「消防指揮人員搶救工廠火災時,工廠之管理權人應提供廠區化學品種類、數量、位置平面配置圖及搶救必要資訊。」也就是所謂的H Card:危害辨識卡。

由於H Card需要各種來源的資訊,包括:SDS、化學品清單、員工名單、樓層資訊等,爲了確保資訊的完整性、即時性(正確性),數位系統便可以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及品質。

其次,在勞動部的「危害性化學品標示及通識規則」第五條明文規範:「僱主對裝有危害性化學品之容器,應提供中文及作業勞工所能瞭解之外文的危害圖示,包括名稱、危害成分、警示語、危害警告訊息、危害防範措施、製造者、輸入者或供應者之名稱、地址及電話」。

由於這一類圖示有相當的專業程度,且要以多國語言呈現,當廠區運作的化學品品項超出一定數量種類,人工編制就會耗費過多人力且容易出現錯誤,這也是數位系統可以大展身手之處。

掌握化學品的平面配置狀況,除了讓救災人員正確解讀意外現場,也讓平日的管理人員、第一線操作員工,清楚知道可能的風險來自何處,並隨時提高危機意識。至於化學品的容器標示,則是讓第一線操作人員有正確的危害性認知,並且在意外發生的第一時間,採取最正確、最快速的對策,將傷害降到最低。

事實上,數位科技不僅是減少傳統人工紙本作業的時間,它更可能在提供精準資訊的當下,避開無數後悔莫及的災害。

(作者是威煦軟體開發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