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黑白鰱接力吞藻 改善鯉魚潭優氧化

改善花蓮縣鯉魚潭水質、減緩降低潭水優養化問題,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天再度放流3千尾白鰱魚苗。(縱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縱管處這幾年流放超過6000尾原生種的黑鰱、白鰱,對改善水質成效不錯,今天上午再流放白鰱3千尾。(縱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今再流放白鰱3千尾,魚苗放流前均已進行細菌寄生蟲檢驗,並選購3寸約8公分魚苗以防淪爲其他大魚獵物。(縱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鯉魚潭是一個堰塞湖,潭水長期出現優養化問題,花東縱管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東華大學進行研究並提出改善方式,自2016年起開始放流原生種黑鰱等食藻性魚類,今上午再度放流3000尾白鰱魚苗,期透過生態食物鏈方式進行改善鯉魚潭水質的評估試驗。

位在花蓮壽豐鄉鯉魚潭,其水源主要來自雨水及少量地底伏流,而鯉魚潭地區主要降雨季是夏秋的颱風季,其他季節僅有少量降雨,長時間降雨量少,使得鯉魚潭中「營養鹽」在進入後不易排出,加上早期民生用水排放等狀況,一度出現大規模魚只死亡情形。

縱管處副處長莊名豪說,東華大學過去5年進行水質與生態調查,水質雖未呈現惡化,且最近期潭水透明度達2公尺,但就中期水質指標,也就是藻類相關指數而言,仍顯示爲中養至優養。因此縱管處嘗試流放原生種食藻性魚類,希望透過生物防治改善水質。

縱管處這幾年流放超過6000尾原生種的黑鰱、白鰱,成效還不錯,今天上午再流放白鰱3000尾,魚苗放流前均已進行細菌寄生蟲檢驗,並選購3寸約8公分魚苗以防淪爲其他大魚獵物,盼透過魚類吃藻類、浮游生物來改善水質。

東華大學教授黃文彬表示,從放養黑鰱及白鰱研究結果,能限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並且對水質有淨化作用,降低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總磷、溶氧量和pH值。由於鯉魚潭並沒有無人干擾的淺灘環境供黑鰱及白鰱繁殖,所以沒有放流魚苗後會大量繁衍及破壞生態的疑慮。

魚苗放流一陣子進行回補,白鰱及黑鰱的體長均大於預期成長曲線,說明鰱魚於鯉魚潭的環境適應及生長良好,縱管處將持績監測及評估其效果,作爲未來擴大執行放魚苗數量而爲改善鯉魚潭水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