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烏龍警報 政府信任危機
(合成圖/資料照、達志影像)
激烈大選進入關鍵倒數時刻,國防部9日突然發佈警報給全臺手機用戶,將大陸與歐盟合作發射的太空觀測衛星改爲發射飛彈,第一時間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立法院臨時會的備詢臺主動提起收到簡訊,說「中國發射飛彈」,緊接着南部輔選中的蔡英文總統也對此議題表態。這一連串的表態,難免被外界認爲又是天衣無縫的大陸介選實例。但臺灣社會民智已開,把「衛星」翻譯爲「飛彈」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逼得陳揆與國防部向全民道歉。試問這樣的警報到底是幫執政者的忙,還是拆執政黨的臺?
很多民衆、媒體及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第一時間就聯想到2022年8月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後,大陸爲表示抗議,首度發射4枚導彈穿越臺灣島嶼上空,這是臺海對峙超越半世紀從未發生的事,如果這不是「臺灣有事」,怎樣纔算「有事」。偏偏當時政府卻故作鎮定,封鎖消息,直到日本防衛省對外發布,臺灣的媒體及閱聽大衆才後知後覺。
這次軍方事後說明,相關作業是以國防安全爲考量,依專業及權責處理,不會因政黨政治而受到干擾。但這說明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參與此決策的人,在決定要發佈警報的沙盤推演時,一定知道要和軍事記者溝通,被問到的問題一定包括爲何要把衛星講成飛彈,爲何2022年8月不發佈警報,此時卻要全臺上千萬支手機響個不停。換個角度思維,我們不得不懷疑,參與決策者明的是要幫執政黨,打大陸軍事介選,但暗的卻是反輔選,留個縫隙,讓媒體與在野黨好好做對比批判。
藉此機會,我們應重新檢視2022年的事件,當時大陸導彈首度穿越臺灣島上空,政府是何時掌握此訊息?還是國際情報交換才知道?國安情治單位上報的程序,是否經過國防部參謀本部、情報局、國防部、國安局、行政院長、國安會諮詢委員、國安會秘書長、副總統、總統?最後又是誰下了決策,下令封鎖消息,不要讓媒體知道,更不要讓人民知道?
而在這次事件,決定對外發布警報,參與決策者又有哪些?最後決定發佈警報層次的又是誰下令?至於將衛星講爲飛彈以達到「恐嚇」效果,又是誰的腦袋決定?臺灣媒體發達,這是講求新聞追真相的時刻,爲避免公權力者介入選舉,影響選舉公平性,這件事並同2022年8月的決策流程,應在最短時間內公開,總不能又要封存30年。
按理,面對選舉,文官的中立性能夠防止政府資源被不當利用於政治競爭。選舉是民主的基石,而文官體系的中立性可確保選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甚至對於提升選民的信任感和參與度、加強選舉結果的公認度和合法性都有重大意義。
政府常任文官在選前助選或反助選都不恰當,從國防部「飛彈烏龍警報」到先前匿名國安官員對外媒散佈五月天被大陸「施壓」的新聞,在在讓文官的行政中立遭到質疑,這是政府的信任危機。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