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共軍犯臺可能戰術「與俄不同」 專家:臺灣不可掉以輕心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滕昕雲。(取自國政基金會直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未如預期般速戰速決,反而遭到頑強抵抗,這也讓國人對於臺海戰事多了一份信心。不過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滕昕雲分析,俄以陸戰爲主的聯合軍兵種較複雜,然而共軍若犯臺勢必以遠程投射火力實施第一擊,對攻方相對單純,臺灣仍不可掉以輕心。
滕昕雲分析,俄烏戰爭顯示了,當代俄羅斯武裝力量並不具備組織、指揮、遂行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在閃擊失敗後,並未能立刻改變作戰計劃,進行兵力調整,以適應新局。
滕昕雲指出,俄軍在野戰遂行上,作戰模式僵化,指揮參謀作業粗糙,缺乏聯合兵種的協同,「俄軍還是二次大戰時期的那支紅軍。」
對於俄烏戰爭對臺灣的啓示,滕昕雲認爲,俄軍以陸戰爲主的聯合軍兵種作戰,對於地面部隊素質的要求高,增加了打勝仗的複雜性與難度。而臺海戰場共軍先期必以遠程投射火力實施第一擊,純粹發揚物質優勢,對攻方而言相對單純。
他又說,俄羅斯所投射的遠程打擊火力,並無法癱瘓烏軍的指管防空體系;而臺灣地狹人稠,將同等密度的火力轉移至臺海戰場,仍會產生致命的效果。
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指出,在烏克蘭戰爭可能陷入膠着下,大陸部分輿論對於對臺用武一事也提出需要更加謹慎的說法,相對於過去兩年高調的武統言論,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
至於臺灣方面,左正東認爲,臺灣民衆開始審視西方角色,對於美國未能出兵援助烏克蘭有所警惕,卻也進而開啓民衆關於加強國防的討論,帶來正面迴響。
左正東說,雖然目前還未見到實質的改革措施,但已喚醒民衆重視國防建設,特別當民衆願意爲國防付出成本,對於和平會更加珍惜,而這其實對兩岸關係具有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