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負得正的熱茶消暑法
讀者太太的婆婆自制的茶壺套(圖/《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
泡茶一定要先倒牛奶、下午茶可以配香檳、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洗手間……
搞不懂卻無比真實的第一手英國生活見習錄!
彬彬有禮、對於全民排隊無比自豪的英國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換了人格,超車、比手勢、闖黃燈樣樣來,盡情做自己;堅信喝熱茶能消暑之餘,和「tea」有關的單字也特別多,常讓人困惑「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到底是指吃晚餐還是喝杯茶;若想參透迂迴的英式說話術,第一步就是在聽到純正英國腔悠悠說出「very interesting」時,自動翻譯成「這是什麼謬論」。
經常需要維修的百年老屋比新成屋更搶手、無法接受魚味卻熱愛炸魚薯條……不論是獨步全球的洗碗法、「六個星期後就會自動好了」的佛系醫療觀,還是高跟鞋平均高度穩居全歐之冠,日不落國的平凡生活總能帶來文化衝擊,時不時尷尬癌發作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遠比你以爲的更有趣!
【精彩書摘】
來自亞熱帶島國的臺灣人大概很難想像,地處溫帶的英國夏季平均氣溫只有攝氏十八度到二十五度,畢竟十八度對我們來說根本就是準備穿外套的節奏。更慘的是,英國一整年大概有十一個半月都是陰暗溼冷的天氣,七月和八月對英國人來說只是日曆上的月分,並不是夏天的保證,因此許多人都會前往西班牙或南法等地度假,在地中海的沙灘享受豔陽,感受「真正的夏天」該有的高溫。
話雖如此,近幾年由於溫室效應造成氣候異常,英國愈來愈常出現讓人陷入恐慌的三十幾度高溫,幾乎每年夏天都有那麼幾天熱到讓人靈魂出竅,譬如二○二○年英國的最高溫出現在八月初的倫敦,高達三十七度的氣溫讓人有種回到臺灣的錯覺。
用「陷入恐慌」形容遇到高溫的英國人可是一點也不誇大,因爲電扇在英國不是非常普遍,冷氣更不用說,大概只有百貨商場或公司行號會裝。在英國住了十年,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戶人家有裝冷氣。
沒有電扇也沒有冷氣,如何不在三十幾度高溫裡中暑成了一門學問。每年夏天英國各大新聞臺都把這個話題當成頭條新聞,除了邀請氣象專家分析原因,特別聘請紅十字會人員錄製節目教導觀衆如何避免中暑,甚至把相關小撇步做成畫面下方的跑馬燈,不斷循環播報,根本就是以英國隊在奧運榮獲獎牌的規格在報導。
仔細分析這些撇步,其實都是些基本到不行的常識。像是避免穿着深色衣服、多補充水分等,讓人邊看邊忍不住碎念,與其邀請紅十字會,還不如讓我這個亞熱帶的避暑達人幫你們上一堂課!
除了新聞媒體大幅報導,網路上也流傳着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英式避暑法。
第一招,去超市、百貨或速食店吹冷氣。這招我在臺灣就常用,要提醒的是,英國的冷氣機技術近幾年雖然已跟上時代腳步,有些商店的冷氣不知是老舊還是爲了節能環保,「冷度」不太給力,不是臺灣那種一踏進店家就透心涼的冷,所以使用這招的運氣其實滿重要的。
第二招,拉幾把凳子去院子裡乘涼。不要笑!這種充滿古早味的避暑方式真的是英國人最普遍採用的招數。大部分英國人家裡都有院子,每當熱浪來襲,前後左右幾乎整條街的人都會移駕到自家後院,利用自然風降溫。只不過夏天的英式花園裡總是充滿蜜蜂和黃蜂,千萬別忘了點上蚊香,減少擾人的嗡嗡聲和被叮咬的風險。
第三招,儘量不要穿衣服。好啦!我承認有點誇大,英國媒體並沒有光明正大鼓勵大家裸體,但真的有教大家不要穿太多衣服,而且儘量選擇輕薄短小的服裝!一定要穿衣服的話,建議選擇吸汗的純棉衣物。
第四招,買把扇子自己製造涼風。所謂的路不轉人轉,家裡沒有冷氣或電扇又怎樣?只要有夢想和雙手,沒什麼事難得倒英國人!
第五招,把手腕脈搏處浸在冷水裡散熱。這招我試過,沒、有、用!或許對於基因產自溫帶的盎格魯薩克遜人有用也說不定。
第六招,狂洗冷水澡。這招我在臺灣幾乎天天用,看來是個舉世推薦的避暑大絕招。
第七招,喝一杯滾燙的熱茶。
哈囉?!四月一日愚人節?大熱天要人喝熱茶避暑也太不可思議了吧。天氣熱難道不是應該來杯透心涼的大冰奶嗎?怎麼會有人想邊流汗邊喝熱茶!
對於大不列顛的子民來說,動不動就把冷飲搬出來是亞熱帶島國的思維,愛喝熱茶的英國人,譬如讀者先生和我那典型英國傳統婦女的婆婆深信,一杯比燒仙草還燒的熱茶,絕對能在烈日下達到神奇的降溫效果。
這套毫無科學根據的理論聽起來雖然相當荒謬,卻是英國人奉行的消暑絕招。如果你抱着科學研究的精神追問背後的原理,他們當然是講不出個所以然,卻會用幾近於傳教士的堅定口吻要你試試看,並堅持試過即知箇中奧妙。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不知道是否基於心理作用,或許有點類似以毒攻毒、負負得正的概念,喝杯熱茶還真的對消暑有點幫助。我猜大概和喝熱茶時需要耐心等待茶水降到可以入口的溫度有關,等着等着,「心靜」就「自然涼」了。
愛喝熱茶的英國人到底多怕茶冷掉,從爲茶壺製作「外套」可見一斑。茶壺保溫罩的英文是「tea cosy」,逐字直翻成中文甚至有「茶感覺舒適」之意,讓人不禁想問英國人到底有多愛茶?竟然還怕它冷到!tea cosy 通常用毛線織成,色彩鮮豔、造型可愛,算是極具英國特色的伴手禮。我那熱愛打毛線的婆婆就常常自己製作 tea cosy 打發時間,並讓我分送給臺灣的親朋好友。
連三十幾度的大熱天也可以變成喝熱茶的好時機,某種程度似乎反映了英國人對於茶的偏執,畢竟打從十八世紀大英帝國的海盜船隊從印度大量引進茶這種原本在歐洲只有上流社會才喝得起的飲料後,英國人就變成全世界最愛喝茶的民族之一,不但打破了茶在階級之間的流動,更將喝茶推廣爲全民運動,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喝掉一.九公斤的茶葉!
事實上,英國人不僅愛喝茶聞名於世,他們對「tea」這個字似乎也情有獨鍾,日常對話中這個字的出現頻率異常地高,有時甚至是指和茶無關的事物,譬如英國有名的三層盤下午茶叫「high tea」,指的是內含三明治、司康與蛋糕的點心組合。「tea round」則是辦公室中常見的慣用語,指的是同事間爲彼此準備熱飲的社交文化,通常會由一人爲整個團隊泡茶或咖啡,泡一輪就是一個 round,下個 round 再由團隊裡的其他成員輪流執行。
另一方面,解讀「tea」這個字同樣需要一點技巧。茶歇叫「tea break」不意外,但晚餐時間叫「tea time」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原來在英國,晚餐除了叫「dinner」,也叫「tea」。
十年前剛到英國時,每當有鄰居說「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我總是搞不清楚他是要邀請我吃晚餐還是純粹喝杯茶。後來才知道如果只是純喝茶,大部分英國人會說「Come for a cup of tea」。但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會說得這麼明確,有時還是要從上下文以及你和對方的交情來判斷這次的邀約是個飯局還是茶局。
既然講到晚餐,一定要稱讚一下英國人的晚餐時間,因爲和臺灣人非常接近!都差不多是晚上六點到七點之間,不用像在法國或西班牙那樣必須撐到晚上九點纔開動,英國這種非常符合亞洲胃的晚餐時間,對於東方人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英國的晚餐時間之所以如此「正常」,和他們的工作作息有關。英國和大部分亞洲國家一樣,午休通常維持在一小時左右,有些講究效率或希望準時下班的公司甚至把午休定爲半小時,因此英國上班族的午餐通常很簡單,不是冷冷的三明治就是冷冷的捲餅(wrap),感覺他們真的很想爭取時間,連加熱便當的時間都不願意浪費。冷三明治不論外表或內容都不太可能讓人產生滿足感,因此每到傍晚五、六點,英國人多半已經準備好吃一頓熱騰騰的大餐了。法國或西班牙等地中海民族的午休通常代表能好好吃一頓三道式套餐(three-course meal),再加上小睡一番的兩、三個小時,導致晚餐時間往往被推遲到九點以後。
除了「tea」字很常見,喝茶的方法同樣是門學問。英國人雖然不像我們有所謂的茶道,從挑茶葉、泡茶到選茶具都有一套理論,但對於在紅茶里加牛奶的時機可是有着莫名的堅持。
對西方茶文化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大部分西方人習慣在紅茶裡放一點牛奶。然而,英國人堅持先倒牛奶,等茶泡好時再倒入已經裝有牛奶的茶杯,歐陸人則認爲將新鮮牛奶倒入剛泡好的茶纔是最講究的喝茶方法。
英國人的泡茶習慣之所以和歐陸人大異其趣,不是因爲喜歡唱反調,而是有歷史根據。英國從十八世紀開始喝茶時就流行用精美的骨瓷當作茶具,骨瓷茶杯有着薄薄的杯身,看起來非常優雅,讓喝茶成了一件風雅之事,但骨瓷也有缺點,那就是高溫衝擊下的破裂風險。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人發明了先倒牛奶在茶杯裡的泡茶方法,讓滾燙的熱茶一遇到冷牛奶就自動降溫,骨瓷也不會因爲高溫而破裂。久而久之,先倒牛奶再倒茶成了英國人習以爲常的泡茶法。
此外,先倒牛奶還有另一個好處,能夠更準確地測量要放多少牛奶,畢竟牛奶多寡會影響茶的味道,英國人當然非常在意。空茶杯比較容易目測倒入了多少牛奶,理論上比較不易出錯,也能讓泡茶的人靜待茶葉在熱水中舒展開來時有事可做,不用無聊瞎等。
泡茶時先倒牛奶已經根深柢固深植在英國人的潛意識中,成爲改不了的生活習慣,坊間甚至流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間諜埋伏在納粹德國蒐集情報,不管德語講得多標準、多道地,最後都會因爲一泡茶就不自覺先倒牛奶而露餡。
我問老公這到底是不是真的,他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國人絕對泡不出一杯好茶,因爲先倒茶再加牛奶的泡茶方式從根本上就徹底出了錯。問他到底哪裡錯,他只是一直鬼打牆地說先倒牛奶纔是王道。這反應完美呈現了英式泡茶法在英國人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我看以後外國人要歸化英國籍時,乾脆把英式泡茶法納入宣誓內容裡算了。
說了這麼多關於茶的小故事,下次如果有英國朋友在炎熱的夏天造訪臺灣,千萬不要忘記泡杯熱滾滾的高山茶讓他消消暑哦!
(本文摘自《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臺北人,讀過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當了五年記者、兩年精品公關。
二○一一年移居英國,任職英國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同時身兼《商業週刊alive》、天下雜誌《換日線》、《關鍵評論網》等雜誌專欄作家,撰寫和英國職場、時事相關文章,斜槓生涯資歷超過八年。
相信文化交流是進步的動力,吸引力法則是成功的關鍵。
FB:讀者太太在英國
《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