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藝影》見即解脫 江秋喇嘛的佛像藝術(陳琴富)
江秋喇嘛在過去佛迦葉佛的畫像前。(圖/作者提供)
走進中正紀念堂的展館,迎面是一尊「釋迦牟尼等身佛」的銅雕像,右手邊一張佛陀以「施無畏」手印的畫像,左手邊一張「行走佛」大幅畫像。莊嚴的場景,偌大的佛像畫,讓人感到肅穆又震驚,這些藏式的佛陀造像,確實不同於漢傳佛教,而大尺寸的畫面又與平日看到的唐卡不同。江秋喇嘛正在和觀衆解說着畫展主題「喜願菩提,見即解脫」的意義。
在藏傳佛教中經常會看到「見即解脫」的法要,有點像禪宗的頓悟,六祖惠能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心開意解、明心見性。難道觀衆只要一看到佛像也能開悟嗎?江秋喇嘛說,「這是結善緣,見到佛陀的法相,能在自己的心田種下解脫的種子。」還有所謂的「觸即解脫」、「聞即解脫」、「想即解脫」,具足四種解脫的功德。而「喜願菩提」,也就是看了佛陀心生歡喜,也能滿足願望。
江秋喇嘛在1979年從西藏到印度第一世卡盧仁波切的寺廟出家,因爲參加寺廟的整建裝飾工作,而被分配到繪畫佛陀的任務,開啓他對於佛畫的使命。在繪畫方面他無師自通,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經常拿着碳在石頭上畫,有時大人在聊天,他就在旁邊的地上畫起來了,畫一匹馬,大人都說很像,給他很大的鼓勵。他在1993年移居臺灣後,就在卡盧仁波切位於臺灣的達香寺利生中心擔任常住喇嘛。目前是「金法林」寺廟負責人。
江秋喇嘛向作者解說畫作。(圖/作者提供)
當年被卡盧仁波切派任畫佛像的工作時還略有懊惱,心想別人都在修行,我卻在做雜役,師父告訴他,「你福報很大喔,別人都在做四加行,你在這裡畫佛像。」對他一記當頭棒喝,原來這也是修行。後來也習慣了作畫其實就是修行,如今能和別人分享畫作,也是一種法佈施。他對於佛像比例的拿捏,就是卡盧仁波切傳授給他的。「仁波切手把手的把佛像比例,一筆一劃的告訴我」,所以如今他能夠信手畫出圓滿的佛像。
施無畏。(圖/金法林提供)
展廳正中央有一幅3米×10米的巨幅油畫「朝聖」,描繪虔誠信徒向臥佛朝聖的景象,傳遞出朝聖者內心平靜與靈性覺悟的追求。這其實就是佛陀涅槃圖,在佛陀的事蹟中,佛陀安詳示現涅槃是「八相成道」的最後一個旅程,是釋迦牟尼在人間的最後一堂課。很多的佛教藝術作品都有這一個場景,莫高窟也留有這樣的鉅作。江秋喇嘛說,死亡是人生的大課題,佛陀安詳示寂,讓人們瞭解到佛性本不生不滅的道理。如此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把所有的苦都放下。
展廳的另一面牆上掛着三張佛像,分別是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代表着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佛教的時間觀。另外還有一尊六臂大黑天,這是大護法瑪哈嘎拉。這四尊也分別代表藏傳佛教的四大事業—息、增、懷、誅。這幅大黑天倒是畫得有點像唐卡,江秋喇嘛說,「我也修這個法,特別有感覺。」
朝聖。(圖/金法林提供)
不論是佛像還是雪山、大雄寶殿等風景,畫作的背景都會佈滿色彩繽紛的小點,江秋喇嘛說,「小點代表微塵衆,宇宙就是由微塵衆匯聚而成,代表因緣和合的意思,也暗喻生命在宇宙中的意義,無限渺小卻又有無限可能。」誠如《金剛經》所說:「是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而微塵衆又聚合成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緣起性空,與江秋喇嘛的畫不謀和合。
江秋喇嘛用藝術的手法表達佛陀的教義,在這個紛亂而變動不居的時代,他希望這些作品不僅能夠帶給觀衆歡喜,使得內心得到平靜;也能讓大家滿願,得到佛陀的啓發與祝福。
江秋喇嘛個展:「喜願菩提 見即解脫」在中正紀念堂一樓3展廳
展出時間:2024、12月14日至12月23日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等身佛。(圖/金法林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