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特色“雪頂”遲遲不來,打破130年來最晚紀錄,怎麼回事?
日本富士山的山頂積雪是其非常明顯的特色,人們將其形容爲“雪頂”。據日本氣象部門的相關數據,自1894年有記錄以來,富士山的“雪頂”大約在每年的10月2日左右就開始逐漸形成。但是,今年非常例外,已經進入11月份,富士山上仍然沒有降雪,自然“雪頂”遲遲沒有形成,打破了130年來的最晚紀錄。
富士山“雪頂”
富士山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南部,山梨縣與靜岡縣交界處,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之一。
富士山所在的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受來自亞洲大陸的西北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則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溫暖溼潤。由於其高海拔,山頂區域的氣候條件更爲極端,尤其是冬季,溫度極低,易於降雪。
富士山“雪頂”的形成依賴於足夠的降雪量和低溫環境。通常,隨着秋季向冬季過渡,氣溫逐漸下降,當達到一定的低溫條件時,加上來自海洋的溼潤氣流帶來的水汽,富士山山頂開始降雪。
由於富士山山頂海拔高,氣溫遠低於0°C,降下的雪不易融化,逐漸累積形成厚厚的雪層,即“雪頂”。此外,山頂的風力較大,也有助於雪的堆積和保持。
富士山“雪頂”的形成時間每年有所不同,主要取決於當年的氣候條件,特別是秋季末至冬季初的降雪情況和氣溫變化,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2日左右開始逐漸形成。
今年富士山“雪頂”遲遲不來的原因
筆者認爲,造成今年富士山“雪頂”遲遲不來的原因,主要還是兩個大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自然因素。從全球氣候變化看,近年來,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多數地區積雪減少,類似現象也出現在全球多個地區。富士山作爲北半球的一部分,其積雪情況也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變暖導致地球氣溫升高,使得富士山山頂的積雪融化速度加快,進而影響了“雪頂”的形成。
從氣象條件看,今年,日本多地遭遇了罕見酷暑,秋季氣溫仍然偏高。這種高溫天氣一直持續到9月,甚至更晚,阻礙了冷空氣的到來,從而影響了富士山頂的降雪條件。
除了氣溫偏高外,連日降雨也是影響富士山降雪的重要因素。降雨會導致山頂的積雪融化,同時也不利於降雪的形成。在氣溫偏高和降雨的雙重影響下,富士山頂的積雪難以形成和保持。
同時,東亞地區的大氣環流主要受到東亞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兩個系統的影響。今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期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並向北擴張,抵擋了來自北方和西方的冷空氣和降水系統,使得日本地區處於一個溫暖乾燥的環境中,不利於富士山頂的降雪。
此外,自然因素如火山活動、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等也可能對富士山頂的積雪情況產生影響。然而,這些因素通常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難以直接量化其對富士山“雪頂”遲遲不來的具體貢獻。
另一個是人爲因素。雖然人類活動對富士山頂積雪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而影響了富士山“雪頂”的形成。
“雪頂”的推遲與火山活動有關聯嗎?
近年來,富士山內部岩漿的活動日益頻繁和加強,引發了很多科學家和民衆的關注和擔憂。那麼,今年富士山“雪頂”的推遲出現,到底與富士山內部岩漿的活動有多少關聯性呢?
其實,如果從二者的直接聯繫看,關聯性並不大。從岩漿活動與氣溫變化看,富士山作爲一座活火山,其內部岩漿的活動確實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包括氣溫和降水等氣象條件。然而,這種影響通常是複雜且難以直接量化的。岩漿活動可能通過地熱釋放等方式影響局部氣候,但這種影響範圍有限,且難以直接解釋今年富士山“雪頂”推遲出現的全局性現象。
從岩漿活動與降雪條件看,降雪的形成需要滿足一定的氣象條件,包括足夠的水汽、適宜的溫度和凝結核等。富士山內部岩漿的活動雖然可能影響局部氣候,但難以直接改變降雪所需的氣象條件。
因此,從直接聯繫上看,富士山內部岩漿活動與“雪頂”推遲出現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強。但是,二者是否存在着一些“間接”的聯繫呢?筆者認爲並不能排除。
今年富士山“雪頂”推遲出現與氣候模式異常密切相關。這種異常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大氣環流、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等。雖然富士山內部岩漿的活動,可能受到或者對局部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難以直接解釋氣候模式的全局性異常。
同時,富士山內部的岩漿活動日益頻繁,是地球內部能量積累的直接反映,而地球內部能量的積累、釋放,與全球氣候環境之間也可能存在着某些聯繫和影響,從而二者相互影響。另外,由於富士山內部岩漿活動的加強,使得一些氣體物質通過一定的途徑從火山口及其周邊排放出來,也會影響着上部水汽的運動,同時提高周邊的空氣溫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制約和阻止降雪的形成。
總之,富士山內部岩漿的活動、全球氣候變化、氣候模式異常等因素可能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導致了今年富士山“雪頂”的推遲出現。要準確量化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和貢獻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觀測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