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地方也關心國民健康 蔡錦隆只求問心無愧

記者陳佳雯/採訪報導

每天堅持臺北臺中兩頭跑,服務地方關心國民健康的國民黨立委蔡錦隆本週接受《Ettoday新聞雲》的訪問,談到臺中與臺北的差異,以及曾經因爲一位困苦選民的捐款而感動落淚,還有未來的發展。他甚至講到希望遷都臺中的弘願,即使短時間不可能達成,他說,「不會放棄,會一直爭取下去。」

▲國民黨立委蔡錦隆說,不管未來計劃如何,只求先做好本份最重要。(圖/記者陳佳雯攝)

身爲地方立委的蔡錦隆說,臺中跟臺北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人情味。臺北是政治、經濟跟文化的彙集,代表着臺灣縮影;但臺中也已經升格直轄市,有260多萬人口人文、環境跟思維都跟臺北不太一樣,臺中的人情味很重,雖然較沒有都市的繁忙氣息,但仍保有都市的發展架構臺中人天生踏實、正值又勤奮,正因如此,臺中人有着可靠的特質

蔡錦隆說,正因爲臺中的好,一直以來,持續積極地推動「遷都臺中」的計劃,臺中位於臺灣的中間點,不論高雄或臺北都只需一個小時就可以到臺中,這樣一來可以緩解臺灣人口的分配不均,亦可促進區域平衡。

先前臺中市長鬍志強稱讚過蔡錦隆爭取預算有功,但蔡錦隆說,這一路上也不是沒有遇過困難,像臺中市BRT(快捷巴士)要花280幾億,但相關的預算必須向中央爭取,結果到交通部後遇到瓶頸」,主要是因爲交通部補助全國公車總預算只有35億,扣掉必要開銷只剩23億,而立法院單一項目只能補助一半,還要經過經建會行政院通過,最高一年只給11億,跟280多億相比,真是天壤之別。「除非有特別預算,或擴大公共建設,否則真是難上加難。

當立委被問到是否有選臺中市長的打算,蔡錦隆說,「到今天爲止還沒有這個打算,現在應該先把立委本份做好」,雖然本身有未來規劃,當然權力越大,相對能做的事情也越多,但還是要先把地方建設好,這纔是本分。

蔡錦隆立委在接受訪問之間,特別提到一件感人的事,「有一次選舉時,一位60幾歲的婆婆,拿了兩千塊給他,當時我眼淚都流了下來」,因爲那位婆婆是以撿拾資源回收爲生,自己住在搭棚子違章處,颱風來時大家都很很替她擔心,但老婆婆仍包着兩千塊給他,給了他股精神上的支持,更堅信要不負選民所託。

蔡錦隆說,因爲自己當過大學助理教授,所以有很多修法的靈感是來自於學生。「有一個同學爸爸得了癌症,但礙於保險當時規定在一間醫院只能待40天(現爲30天),因此只能不停轉院,到那位同學的爸爸過世前,這兩年來醫生病例上都寫着癌症,卻在死亡時寫多重器官衰竭,因此也無法獲得理賠,讓這位學生無法接受,跟保險公司提告,最後贏得這場官司」。正因爲這位同學的關係,讓蔡錦隆決心修改《醫療法》第76條,未來每家醫院都要派專人家屬溝通,包含着有無保單品名是甚麼、適不適合病症,所開立的證明必須儘量與保單內容一致,後來那名學生也得了「信、望、愛」獎,讓他也覺得很感動。

蔡錦隆跟學生做過的民調也讓他催生了《安寧條例》,未來年長病重者,可以引用這個條例,不進行急救,免於他們受苦痛纏身。

說到未來的方向,蔡錦隆說「爲了因應老年化社會,會繼續推動《長期照護法》以及攸關國民健康的《營養法》」。他說,「現在多數人都太胖了,很多垃圾食物的標示很重要,另外就是國人要多吃一些健康食品,爲了提升國民健康,先前亦參與走上街頭,號召社會大衆,以及記者會公聽會等等,就是希望快點推動《營養法》」,讓國民可以生活得健康快樂,這是他一直持續努力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