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發出“預警”時,身體或出現6個信號,若出現,建議做肝CT
根據2023年《中華肝病學》統計,全國大約有8000萬至1億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慢性乙肝患者佔比高達6%到8%。另外,丙肝患者的確診人數在約1000萬左右。
除了乙肝和丙肝,脂肪肝的患病率在我國也呈上升趨勢,尤其在城市地區。統計顯示,約3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與肥胖、糖尿病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乙肝和脂肪肝等肝病在慢性進程中,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肝臟損害,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全球範圍內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致病原因。
感染乙肝後,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發展爲慢性乙肝,這種慢性炎症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最終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數據顯示,約20%的慢性乙肝患者在5到20年內會發展爲肝硬化。肝硬化一旦發生,肝癌風險顯著增加。據統計,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約有1%至6%可能會發展爲肝癌。
當肝臟健康受到影響時,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提醒我們留意。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症狀:
1. 疲勞和乏力
肝功能不全時,體內的毒素難以正常代謝,可能導致持久的疲勞感和無力。這種疲憊感通常無法通過休息緩解,可能是因爲肝臟無法有效分解體內的廢物和毒素
2. 皮膚和眼睛黃染
肝臟負責分解血液中的膽紅素,當肝臟受損時,膽紅素可能堆積在體內,導致皮膚和眼白變黃,這就是所謂的黃疸。膽紅素增高也可能伴隨尿液顏色變深。
3. 皮膚瘙癢
肝功能減退時,膽汁在體內堆積,刺激皮膚,引起瘙癢,尤其是夜間或沐浴後更爲明顯。
4. 肝掌和蜘蛛痣
肝掌是指手掌尤其是大拇指和小拇指根部發紅,而蜘蛛痣則是由於肝臟損傷導致體內雌激素代謝異常,皮膚下的微血管擴張,表現爲細小的紅點,有“蜘蛛狀”血管分支,常見於上胸、肩部和麪部。
5. 食慾減退和消化不良
肝病患者常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和消化不良等症狀,這是因爲肝臟損傷會干擾消化酶的分泌和代謝過程,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
6. 出血傾向
肝臟是凝血因子的重要合成器官,肝功能受損時凝血因子減少,導致容易瘀青或出血,甚至是鼻出血或牙齦出血。
1. 過量飲酒
長期大量飲酒是導致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酒精會直接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發炎、脂肪堆積,長期可發展爲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研究表明,每天攝入60-80克酒精(約等於兩瓶啤酒)的男性和40克的女性,肝臟受損的風險大幅增加。
2. 不合理用藥
長期、過量或不當使用藥物(特別是抗生素、止痛藥和某些中草藥)會給肝臟增加負擔。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濫用藥物可能導致肝臟受損,甚至出現藥物性肝損傷。
3. 經常熬夜
肝臟的代謝和排毒在夜間尤爲活躍,熬夜會擾亂生物鐘,使肝臟的自我修復和排毒功能受阻。研究表明,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4. 飲食不健康
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脂肪肝。此外,過度食用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也會導致脂肪在肝臟堆積,增加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5、缺乏運動
長期久坐或缺乏鍛鍊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使肝臟負擔加重,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研究發現,適當運動可顯著改善肝臟代謝,有助於預防脂肪肝。
檢查肝病的最佳方式
肝病的檢查方法多種多樣,選擇最適合的檢查項目,需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如症狀、病史、體檢結果等綜合考慮。一般來說,以下檢查是比較常見的:
1. 血液檢查
肝功能檢查: 通過檢測血液中轉氨酶、膽紅素等指標,可以反映肝細胞的損傷程度。
病毒標誌物檢測: 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體、丙肝病毒抗體等,可以判斷是否有病毒性肝炎感染。
腫瘤標誌物檢測: 檢測甲胎蛋白(AFP)等腫瘤標誌物,可以幫助早期發現肝癌。
2. 影像學檢查
B超檢查: 可以觀察肝臟的大小、形態、包膜、實質回聲等,初步判斷肝臟是否存在病變。
CT檢查: 可以更清晰地顯示肝臟的病變,如佔位性病變、肝硬化等。
MRI檢查: 可以更詳細地顯示肝臟的軟組織結構,對診斷肝臟疾病有更高的準確性。
3. 肝活檢
組織病理學檢查: 通過取一小塊肝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可以明確肝臟病變的性質,是診斷肝病的金標準。
不同肝病的檢查側重點
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過血液檢查病毒標誌物和肝功能檢查來診斷。
脂肪肝: 主要通過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來診斷。
肝癌: 主要通過B超、CT、MRI、甲胎蛋白檢測等來診斷,必要時進行肝活檢。
肝硬化: 主要通過B超、CT、MRI、肝功能檢查、纖維掃描等來診斷。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肝病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定期體檢,尤其是高危人羣,如乙肝病毒攜帶者、長期飲酒者、肥胖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