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差、匯率亂流都免驚 壽險業「高避險成本」有解了

新臺幣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臺美利差擴大,壽險業避險成本高漲,導致壽險業負擔加重、壓縮獲利;壽險業向金管會提三大建議,最大亮點是,將未避險部位(一般約七成)納入外匯準備金水庫中,當避險成本愈高、可拿準備金衝抵,反之就增加提存。

此舉有三大效果,一、避險成本率更趨於穩定的長期平均下,可發揮準備金晴天儲糧、雨天撐傘特性,二、讓壽險業做避險時,不再綁手綁腳,當臺幣升值時,有更多「底氣」做避險,三、避免壽險業獲利因臺幣升貶值而「暴起暴落」,達到平穩損益的效果。

業者盼準備金新制可在第一季底前拍板,降低匯率波動風險;金管會表示,等業者依情境試算出方案,就會調整不合理運用準備金的地方。

據瞭解,金管會傾向初步同意壽險業者提的三大建議方向,一、降低壽險業提存準備金上限,藉此減少超額提存,二、允許新增傳統避險成本提存或衝抵機制,三、準備金低於警戒水位時,得提存餘額達到三倍才準動用,反墊高準備金「很多準備金放在水庫中卻不能動用」,這塊也可調整。

這三大建議,白話文說,就是減少超額提存、增加動用準備金彈性,並將未避險部位納入準備金水庫中,無論臺幣升貶或臺美利差大小,業者不會再受避險成本漲跌之苦。

金管會認爲,過去臺幣貶值時,壽險業有龐大匯兌利益,但仍得付出高額的避險成本「這塊現金流就出去了」,換言之,就算帳上有匯兌利益、但現金流是很緊的。

若可建立一套更合理、更具彈性的準備金制度,避免壽險業滿手準備金卻無法衝抵、又得負擔高漲的避險成本,要合理運用才能平衡損益。

目前壽險業有14兆資金投資海外,過去壽險業爲了海外資產避險、付出昂貴代價,也把海外投資賺的錢吐回去;爲減輕每年高達數百億元的避險成本,2012年金管會建立外匯變動準備金制度,讓壽險業損益更加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