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2023年宏觀政策配置主線就是市場主體

12月28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在會上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期。面對當前超出預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更爲嚴峻複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特別是做好2023年的宏觀政策配置,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

高培勇指出,當前社會各界對2023年的經濟發展,以及2023年的宏觀政策配置的期望值相當高,這顯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瞻前顧後、仔細權衡,將可供選擇的各種宏觀政策的舉措做一系統的比較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看到,2023年的宏觀政策配置,應該選擇好一條主線。現在看來,這個主線就是市場主體,要圍繞着市場主體的關切而展開。

爲什麼做這樣的判斷?高培勇給出了4方面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有限的宏觀政策的資源要用在刀刃上。從2022年這一年,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宏觀政策的操作當中,越來越清晰地折射出兩個不同於以往的新情況。其一,以往的經濟下行壓力對財政收支往往影響不大且可控,這一輪的經濟下行壓力已經傳遞到財政收支領域,而且影響頗大。特別是以市縣爲主體的地方財政收支運行持續承壓,其運行狀況令人關注。其二,以往面對經濟下行而實施的宏觀調控,往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向發力,共同發揮作用。這一輪的宏觀調控,在三重壓力,特別是預期轉弱壓力面前出現了新的現象,比如說信貸需求不足以及提前還貸現象,這就嚴重製約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這兩個方面的新情況構成了一對矛盾,一方面是財政收支自身面臨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的效應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條件下,對於財政擴張的政策需求就變得異常強烈了。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給,這是一對高度相關的矛盾。我們面前固然有多重政策選擇,也不乏各類的存量增量的政策工具可供使用,甚至可以說我國宏觀政策的工具箱也是相對充裕的,但無論如何必須承認,相對於以往,我們的宏觀政策資源終歸是有限的。

每當說到資源有限的時候,引申一步來講就是有限的資源要用在刀刃上,我以爲當下這個刀刃就是市場主體。爲什麼這樣說?比如當我們談到三重壓力的時候,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這三者其實並不在同一層面上。其中,最重要的是預期轉弱的影響很大。預期轉弱是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應該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預期轉弱上。預期轉強,需求和供給的矛盾也都會隨之化解。

預期轉弱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爲市場主體的預期轉弱,市場主體的預期轉強了,其他主體的預期也都會隨之轉強。

其三,我們要看到市場主體既是投資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當下我們國家有1.6億多的市場主體,除了大約5000萬的企業之外,其餘的市場主體大多是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既是消費者同時也是投資者,因而我們說只要市場主體的投資和需求增加了,社會總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從這個意義上講,要確保2023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主要要靠穩住市場主體,這個刀刃就是市場主體,靠得住的也是穩住市場主體。

因此要把明年經濟發展的基點放在市場主體身上,確保所有的政策配置,所有的政策操作首先聚焦於穩住市場主體,這是第一個理由,有限的宏觀政策資源要用在刀刃上。

第二個理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可依靠、最需依靠的推動力量是誰?換言之,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誰?現在看來,只能也應當是以企業和企業家爲代表的市場主體。大家還記得2022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討經濟形勢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明確要求,就是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積極性,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市場主體作爲最重要的力量,顯然是有依據的。

具體而言,我們還可以從兩方面把問題說得更清楚一些。其一,市場主體實際上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所在。我們最近這一段時間經常用市場主體的概念取代以往的企業概念,市場主體和企業之間最重要的差異就在於,企業僅僅包括的是法人,而市場主體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組織。之所以在宏觀經濟分析中越來越多地以市場主體來取代企業的概念,最重要的考量就在於市場主體的覆蓋範圍遠大於企業,囊括了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合作社在內的所有經濟體,覆蓋了參與GDP創造的所有經濟單元以及國民經濟的主動脈和毛細血管。經濟發展的根基在於市場主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市場主體,要推動高質量發展、穩經濟,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當然要圍繞着穩住市場主體而展開。

其二,市場主體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主要依託。當我們討論到穩經濟的時候,主要指的是三個方面的穩,那就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同樣,這三穩之間並非並行關係,其間的基礎和決定因素是穩就業。這是因爲,就業穩,居民收入和民生纔有保障,社會財富才能穩定增長,穩增長才有支撐,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也才能穩住。

第三個理由,當下最需要疏困幫扶的對象是市場主體。歷史與現實的經驗證明,每逢嚴重災難發生,市場主體的經營困難、利潤下滑、資金斷流、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倒閉,往往都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困難挑戰。立足當下,無論是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還是跌宕反覆的新冠疫情,這一系列超預期因素疊加,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均集中體現於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市場主體身上。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也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所面臨的一系列新的挑戰也罷,蒙受衝擊最大的也往往是市場主體。所以,在當前的一系列困難挑戰,特別是短期的困難挑戰面前,最亟待渡過難關,最亟待提振信心的是市場主體,最需要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的對象就是市場主體。

第四個理由,具有基礎意義的經濟安全是市場主體的安全。“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會發生,因而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時刻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是黨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的戰略部署。

2022年以來的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帶來的全球性衝擊,再次向我們表明,發展必須以安全爲前提,安全發展極端重要。所以,做好經濟工作,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必須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須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要維繫經濟安全,維繫國家安全,它的基礎環節在哪兒?我們知道,作爲國民經濟的細胞,並且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的就是市場主體,其安全狀況直接牽動和決定着我國的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主體的安全,既是具有基礎意義的經濟安全,也可以引申說市場主體的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根本和起點。維繫經濟安全,首先要維繫好市場主體的安全,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高培勇特別指出,我們講宏觀政策的配置,要圍繞着市場主體的關切而展開,而市場主體的關切不僅體現在宏觀政策的配置上,而且體現在營商環境的改善上。市場主體的關切不僅僅有宏觀政策層面的需求,而且也有對於改革行動的需求。比如,當我們談論到2023年的經濟工作的時候,特別是在談到2023年要以有效投資之進來服務經濟大盤之穩的時候,各類市場主體所提出的關切,對於宏觀政策的配置是一方面,但與此同時他們還提出了5個方面的期盼,一盼要素保障更加及時到位,二盼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力增效,三盼製造業等領域投資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四盼提振民間投資的舉措更加清晰,五盼投資審批更優化,環境更友好。

高培勇稱,從這五盼梳理中會發現,其中有對宏觀政策配置的方面的內容,但除此之外,對於改革行動的需求也是異常強烈的。所以圍繞着市場主體的關切,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做好2023年的宏觀政策的配置,必須是改革行動與政策安排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對症下藥。

高培勇最後總結稱,2023年我們只有繼續堅持以市場主體爲中心,着眼於從市場主體這個根上澆水施肥,將宏觀政策的配置一竿子插到底,紮根於包括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的所有經濟體和GDP的所有源泉,圍繞着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而持續發力,才能確保穩經濟目標的實現,進而確保黨的“二十大”所確立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安排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