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芯中國區換帥,將面臨哪些挑戰?

5月20日消息,美國芯片晶圓代工巨頭GlobalFoundries(又稱“格芯”“格羅方德”)宣佈人事變動,公司任命洪啓財(KC Ang) 爲亞洲區總裁兼中國區主要負責人。

格芯稱,洪啓財在半導體代工行業擁有30多年經驗,上任後將以中國爲重點,領導並發展格芯在亞洲市場的新業務與戰略合作。

公開信息顯示,洪啓財擁有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德克薩斯大學工程碩士學位,他於2010 年加入格芯,並在公司擔任過多種高級領導職務,包括格芯全球工廠的首席製造官,以及格芯新加坡所有業務的負責人等。此前他還是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也是 SEMI 東南亞區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新的人事變動,無論洪啓財本人還是格芯首席業務官Niels Anderskouv,兩人都提及中國市場。洪啓財稱,格芯正響應許多跨國客戶的需求,他們正尋求與格芯找到合作路徑,尤其是爲滿足中國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芯片製造技術。Niels Anderskouv則表示,洪啓財將是推動整個亞洲客戶與合作伙伴關係的理想領導者,尤其是加速格芯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增長。

格芯當前確實有理由需要重新重視起自己在中國地區的經營。第一財經記者20日從多位產業人士處瞭解到,當前格芯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情況已經不如此前,“因爲自身業績虧損,加之來自外部的政治壓力,格芯眼下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線已經萎縮了不少。”一位產業人士告訴記者。

去年12月,發佈停業公告三年後,格芯在中國大陸的唯一一家晶圓代工廠最終由華虹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華力微”)接手,這意味着格芯在中國大陸地區佈局12 寸晶圓廠的計劃徹底告吹。

不過眼下,格芯如想要在中國代工市場進一步攻城拔寨,其需要面臨不小的挑戰。

從所處賽道來看,2018年GlobalFoundries正式宣佈無限期停止7納米及更先進工藝的研發,專注於現有工藝。放棄先進製程研發後,在代工合作伙伴上格芯先後丟掉了超威、IBM等大客戶。而在成熟製程方面,華虹集團和中芯國際兩大代工巨頭則是格芯在中國大陸市場繞不開的競爭對手。

據瞭解,接手格芯在成都的工廠後,上海華力微計劃在工期 1007 日曆天內完成一條 12 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改造。《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 12 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一期)大宗氣體供應商招標》內容顯示,這一項目規劃月產能爲 3 萬片。

同時剛剛公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華虹集團旗下另一家子公司華虹半導體公佈的總體產能利用率爲91.7%,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爲80.8%,兩者均未拉滿。這意味着下游消費市場的回暖進程還在持續,格芯需要在兩家代工巨頭彈藥盈餘的狀態下與之同臺競爭。

另一方面,從營收排名上來看,格芯正面臨被中芯國際反超的事實。5月7日,格芯公佈了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初步財務業績。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收15.49億美元,環比、同比均下降 16%;淨利潤爲1.34億美元,同比、環比均下跌約一半;毛利潤爲 3.93 億美元,環比減少 25%,同比下滑24%;毛利率爲25.4%,相較之前約28%的水平有所降低。

相比之下,中芯國際在該季度營收1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4.62億美元,同比增長19.7%,環比增長 4.3%。第一季度,中芯國際在營收層面首次超越聯電與格芯,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廠排名前三。分析機構Counterpoint指出,受汽車和工業應用領域需求疲軟和客戶庫存調整影響,格芯與聯電在2024年的業績指引相對較低。

“先進上不去,成熟對手多”一位產業人士在談及格芯的業務現狀時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