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銀幕一些震撼,《解密》做到了

狂風大作。

滿牆的數字活了一般,書頁漫天飛舞,少年容金珍單薄的身體被捲起,他用力攥住桌角,拉下臺燈。

“一,二,三。”

燈光悠悠,照亮他稚嫩的臉龐,那遙遙的前路,是充滿未知而不可逆轉的命運……

電影《解密》開場不到十分鐘,把觀衆拉進一場夢境之中,也讓我心下了然:

這是一部不一樣的電影,亦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旅程。

《解密》改編自麥家的同名小說。

講述了一個時間跨度很長、智識和情感濃度都很高的故事。

風雲變幻的年代,數學天才容金珍(劉昊然 飾)爲破譯密碼傾盡所有,在頂級頭腦博弈的同時經歷了人生浮沉。

曾經設想過,《解密》被搬上大銀幕,該是怎樣的面貌?

着實沒想到,導演陳思誠以夢造夢,還原也重塑了這個故事。

讓人久違地收穫大銀幕觀影的快感與沉浸感,同時感受到心靈的衝擊。

解密,是作爲觀衆跟隨天才容金珍破譯密碼,也是作爲個體去抵達另一顆人心。

常說拍電影是造夢,這回《解密》實打實地造了十個夢境:

夢幻的紅色沙灘,海水沖刷思維存在的痕跡;瀕死的巨大生物,透視生命的流逝。

自然法則的精密與冷血、人追求真理的執拗與瘋狂,被一抹紅具象化。

無邊無際的金黃蘆葦蕩,深處藏匿着同樣無盡的螺旋。

陽光下的奔跑與黑暗中的找尋,都有慾望在暗涌。

夢境沒有規律亦沒有限制,想象力翻騰出詭奇、浪漫的美感。

IMAX特製拍攝的質感被大銀幕無限放大,帶人進入一場目不暇接的奇觀漫遊,幾乎忘記時間在流逝。

一切如此天馬行空,卻又如此切實可感。

尤其是這場夢境——

甜美童趣的遊樂園,走進之後,壓迫感鋪天蓋地。

上一秒,重重疊疊的摩天輪有序轉動,光芒閃耀。

下一秒,井然的世界驟然崩塌,碾壓而來,讓人在失重中驚恐不已。

還有病牀上容金珍的血管與線路相連,深陷埃尼亞克房間中難以脫身,詭異海象人持槍追殺,數字迷宮“活”過來圍追堵截。

甚至,還有嬉皮士、《紅燈記》與搖滾樂……

想象力非凡,完成度驚人。

每一幀畫面都穿透力十足地鑽入腦海,讓我忍不住驚歎、回味。

尤其喜歡的一點是,這些夢境的構建不僅是腦洞大開,更承載着強烈的獨特的美學。

拿紅色沙灘場景來說:

美術和道具團隊製作出105噸特別染色和固化的紅色沙子,並用造浪機進行沙子與海浪的交互測試,攝影團隊用75臺LED燈組成燈陣根據物理規則模擬落日……從製作到拍攝歷時90天,最終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

在大銀幕看到這一幕時,那種夢感太驚豔,甚至讓我恍惚間希望那是真的,是可以前往的彼岸……體驗感之強烈可見一斑。

除了視聽奇觀帶來的衝擊,《解密》在敘事上也有突破:

夢是一種手法,更是一種表達。

十個夢境看似龐雜實則豐潤,層層遞進的視覺震撼與主線敘事纏繞呼應,是一個極巧妙的聯結容金珍天賦、成長的切口。

檯燈一開一關,一明一暗之間,現實與夢境交融,直覺與智識相擁。

十個夢境亦是十道關卡,從長着青春痘的少年到沉默威嚴的領導者,再到油盡燈枯的悲情英雄。

容金珍在與夢的糾纏中走向人生的終點,而你我也從一個個夢境中觸摸他生命的進度條。

回首才發現,那麼多細節都有跡可循。

遊樂園中的巨大國際象棋和茶壺茶碗,編織着容金珍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而摩天輪的碾壓破壞,是否象徵他不得已的告別和失去?

不多劇透。

可以確定的是,臨場震撼與解讀空間並存,讓《解密》的奇觀衝擊不止於一時,而有着綿長的生命力。

你絕對沒見過這樣的劉昊然——

頭髮稀疏,身形瘦削,儀態瑟縮,語速飛快卻總是避開他人視線。

初看不敢相認,再看已被深深吸引。

外在形象豁得出去,內在氣質拉得回來,收放自如間將宏大背景下的傳奇個體的故事娓娓道來。

容金珍是個天才。

小時候能不假思索算出人的在世天數,長大後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考入大學數學系,連求婚也是用的摩爾斯電碼……

天賦使他分不清夢與現實的界限,社會化程度極低:醒來與數字作伴,夢中與謎題博弈,試圖用觀察計算的方式學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但天賦也將他從既定人生中拽出,帶領他結識親友、伯樂、宿敵,也指引他投身密碼破譯事業。

他也是個邊緣人。

身爲容傢俬生子的他備受冷落,幾乎整個童年都在一間陰冷的房間裡度過,被擅長釋夢的洋先生帶着長大。

洋先生逝世,他輾轉到了大學校長小黎黎(吳彥祖 飾)的家中。

縱使小黎黎一家待他如至親,他卻在內心深處做好了隨時被勸離的心理準備。

雨夜收拾行李那場戲,帶着喜感又招人心疼,最戳心的細節是,傍身行李不過兩三件衣裳。

天賦與孤僻、強大與脆弱、內斂與癲狂,看似矛盾的特質在容金珍身上交匯出超凡的光芒,很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想象。

但《解密》的野心不止於呈現天才的樣貌,更在於觸摸個體的真實與深廣。

就像解密的核心不是破譯數字,而是通往人的內心,於敘事於人性,容金珍都承載了雙重含義。

如何靠近他、觸摸他、理解他?

陳思誠在塑造人物上很好地把控了傳奇感與血肉感的平衡。

首先,電影將特殊年代隱蔽戰線上沒有硝煙的“解碼”之戰呈現得驚心動魄,一度讓人看得捏一把汗。

怎麼呈現?

爲容金珍尋找對手。

天才當然不止一個——容金珍與希伊斯(約翰·庫薩克 飾)教授這兩位數學天才,似乎註定相逢。

大學時期,一場場棋局博弈纏繞出二人惺惺相惜又互相競逐的紐帶。

“謎語人”希伊斯設下一重重心理陷阱,而“釋夢者”容金珍總能敏銳地指出他的潛意識危機。

頻繁跳切的鏡頭像極了跳躍的思維,他們在對弈,亦在超越自我。

在這個過程中,對決的刺激感不斷堆疊。

二戰結束,冷戰開始。

二人被命運分隔大洋兩岸,繼而展開新一輪的隔空對決。

希伊斯是出題人,他將畢生所學設計成重巒疊嶂的密碼迷宮;容金珍是解題人,窮盡一生探尋破題之法。

設密與解密的過程蘊藏着師生間的隱秘對話,隔洋鬥智的蒙太奇串聯起國際局勢的波詭雲譎。

從紫密到黑密,破解難度越高,腦力對決的火花越大。

此前累積的情緒也將在破解的一刻傾瀉而出,讓人按捺不住內心狂呼。

氛圍塑造的另一重心則圍繞着神秘部門701.

容金珍被引領着叩響701的大門,同時也帶領觀衆一步步接近核心的謎題與真相。

無論是暗綠竹林盡頭的紅色大門,還是一直喃喃自語的“棋瘋子”、負責偵聽密碼的阿炳。

乃至偵收機、穿孔卡片、容金珍房間牆上的上萬個數字,都讓人好奇不已……

種種細節,無不在呼應着這句話——“密碼就是一種武器”。

而在讓天才與數字、夢境起舞的同時,微妙的情感線索也讓傳奇人生落了地。

容金珍與小黎黎一家的親情,流淌在兩次端起的大碗茶裡。

第一回是初來乍到時,第二回是久別重逢時。

兩次舉碗,兩種境遇,兩種身份,卻有着同樣的熨帖溫情,道盡“吾心安處是吾家”。

也是這種超越血緣的親情、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一次次包容、寬慰着容金珍無限擴張的瘋狂夢境,超凡的天才因此有了“人味”。

最能體現這點的,莫過於容金珍在影片最後的終極抉擇。

不只是天才的超然格局,更有人性的柔軟和光明。

容金珍的成長背後,還有無數普通人的身影。

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們義無反顧地奉獻自己,只爲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守護來日的黎明。

比如自始至終沒有透露姓名的老鄭(陳道明 飾),沉默寡言不懂表達的瓦西里(王雨甜 飾),以及701中同樣爲破譯密碼殫精竭慮、付出青春的有志之士……

他們或許沒有被記錄下真實的姓名和故事,但他們的精神永被銘刻在歷史長河之中。

回過頭細思會發現,小黎黎、希伊斯與老鄭出現在容金珍的不同人生階段,成爲他的人生導師,某種程度上還承擔着“父親”的角色。

尤其是前兩位,分別教導容金珍學識與道德,並從不同文化視角告知他“國家”的定義。

兩個回答前後呼應,貫穿了容金珍的成長與命運——

他先是在混沌中學着自問:我是誰,我愛的是什麼?

而隨着人生一步步向前,他開始探尋:我能爲這份愛做些什麼?

終於,他在無垠夢境中找到出口,找到了實現自我的現實重量。

電影尾聲,一個數字刺痛了我——11717天,32年,容金珍的一生。

生如謎語,死若謎底。他短暫的一生,始終以天才的頭腦與龐大的命運進行博弈,也與自己豐富而孤獨的夢境抗衡與和解。

他從不索取,不聲張,卻用畢生精力完成自己的使命,爲無數的同胞守護一方淨土。

燈光亮起,容金珍的故事結束了,而我還沉浸在大銀幕帶來的極致體驗中。

像是做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綺夢,夢的bgm是陳思誠重金買下的那首披頭士歌曲《I Am The Walrus》。

奇幻迷離的曲風,帶我穿梭於海象、蛋人、轉輪、旋渦……

醒來,更深刻地認識到“夢”的語義是電影工業實力的輸出。

無論是視覺奇觀的震撼呈現,還是敘事與表達的創新,都是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重要一筆。

在這背後,有電影人求新求真的追求,也有無數觀衆對於看一部“真正的電影”、在大銀幕造夢之中流連忘返的期待。

十分推薦你看IMAX版,能更直觀地感受《解密》的視聽衝擊,也能更細膩地看到創作團隊編織打磨電影的銳度和熱情。

十年一夢。

慶幸還有人願意如此“造夢”。

而作爲觀衆,我無比享受在大銀幕“解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