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愈深,果越豐——江蘇省教科院院長陸嶽新談教學成果培育
與一些區域教學成果培育略顯手忙腳亂不同,江蘇省顯得底氣十足,在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榮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54項,閃亮的成績讓江蘇省無愧於教育大省、教育強省的稱號。
但詳細瞭解江蘇省這些年的改革歷程和經驗探索,這樣成績的取得也是實至名歸。他們堅持13年開展“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項目”、9年開展“江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爲了推廣優秀教學成果獎,專門成立了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所……
這些行動的背後是江蘇教育人超前謀劃、敢爲人先的生動詮釋。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記者 孫和保
陸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自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名單公佈後,成果培育成爲區域、學校的熱門話題。作爲基礎教育領域由政府設立的最高級別的業務類獎勵,教學成果獎一方面成爲區域教育發展實力的體現,另一方面給區域發展帶來壓力,要培育出自己的教學成果獎顯得格外迫切。
當越來越多的區域開始重視教學成果培育工作,難免會出現一些新情況,如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後,一些區域無論選題確定、研究領域、培育途徑還是推廣力度等都找不到貼切的着力點,那些熱點話題、重點領域都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越是培育壓力大,越顯得有心無力。
與一些區域教學成果培育略顯手忙腳亂不同,江蘇省就顯得底氣十足,在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榮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54項,閃亮的成績讓江蘇省無愧於教育大省、教育強省的稱號。但詳細瞭解江蘇省這些年的改革歷程和經驗探索,這樣成績的取得也是實至名歸。他們堅持13年開展“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項目”、9年開展“江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爲了推廣優秀教學成果獎,專門成立了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所……這些行動的背後是江蘇教育人超前謀劃、敢爲人先的生動詮釋。
他們做對了什麼、高質的培育體系如何持續……本期邀請江蘇省教科院院長陸嶽新,談談江蘇省教學成果獎持續涌現背後做了哪些嘗試和創新。
1. 精耕細作培育土壤
中國教師報: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江蘇省表現搶眼。這樣成績的取得,您覺得江蘇省在哪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紮實,爲成果培育做了哪些鋪墊?
陸嶽新:是的,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江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樣的成績是江蘇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實際上,在已開展的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無論在獲獎數量還是獲獎等次上,江蘇省均位列全國第一。近年來,江蘇主要從兩方面爲成果孵化培育、茁壯發展與成熟轉化提供了土壤。
一是“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項目”的13年建設與《行動計劃》的9年實踐爲成果落地提供了沃土。自2011年開始,江蘇省啓動了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包括普通高中課程基地、薄弱初中質量提升等多個子項目。從橫向上看,這些項目覆蓋基礎教育各學段各領域,貫穿15年基礎教育全過程,每一學段每一類型教育均有內涵項目作爲支撐;從縱向上看,各地結合實際實施具有本地特色的內涵項目,逐步建立了省、市、縣、校四級項目體系。經過多年探索,“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項目”的實施對全省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爲國家和省級教學成果培育的孵化器,2022年獲獎成果大多來自該項目。
2015年起,江蘇省啓動《行動計劃》,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明確改革重點,通過自主研究、專題調研、項目論證、觀摩研討等方式有序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激發了學校教學改革的創新活力,形成了“校校有教學改革項目,教師人人蔘與教改研究”的局面,爲教學成果的培育和涌現奠定了基礎。
二是專業化指導機構、特色研究所的設立爲成果生根轉化提供養分。江蘇擁有豐厚的教育積澱和大批優秀教育家。爲樹立和彰顯教科研的特色和品牌,江蘇省於2012年成立了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指導中心、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等7個專業化指導機構,充分發揮省教科院的專業職能,聚集專家資源對“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項目”進行管理、指導、培育。
2013年10月,江蘇省成立了陶行知、葉聖陶、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和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於永正語文教學研究所、小主人教育研究所等9個特色項目研究所,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機構爲培育優勢項目、產生原創成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2019年起,爲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上的項目成立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所,促進既有成果的大面積應用,並帶動更多、更新、更好成果的出現。
應該說,這些舉措的作用與影響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的,正因爲多措並舉才營造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使江蘇涌現出多項教學成果獎。
中國教師報:聽您介紹,基礎鑽得深、打得實才是成果培育的關鍵。作爲省級教科研機構,在成果發現、培育、指導、推廣過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陸嶽新:省教科院作爲省教育廳的智庫,承擔了許多類別的內涵建設項目的管理和指導工作。自2011年起,省教科院啓動“精品課題培育工程”。精品課題是從中期檢查獲得“優秀”的省級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中,遴選出少量有基礎、有潛質、有價值且有特色的優秀科研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如果說《行動計劃》是有計劃的大面積播種,“精品課題培育工程”則是有重點的扶持、孵化。推進過程中,我們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爲每項精品課題配備“最匹配”的專家進行長期跟蹤指導,並定期組織精品課題的交流研討活動,持續培育與催生學術含量高、前瞻性和創新性強、實踐應用與影響大的教科研成果。“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實施“教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行動計劃”,研製省級教科研成果質量標準,建立以創新水平與實際貢獻爲重點的評價體系,形成以關鍵問題解決、重大決策與教學實踐改進爲導向的成果評價辦法。
2. 不能“揠苗助長”
中國教師報:如今成果培育成爲各地的熱詞,如何打破成果培育功利化思維,不爲成果而成果,在這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陸嶽新:優秀教學成果的發現、培育、指導、推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摒棄“短視”“功利化”“摘果子”等不良傾向,我們和全國各地一樣面臨着諸多問題和挑戰,也探索了一些經驗。
一是加強項目實施的導向性指導,防止少數地方和學校的“功利化”傾向。項目化驅動是江蘇基礎教育改革與成果培育的重要牽引和寶貴經驗,但少數地區、學校存在“爲獲獎而做研究、爲資金而做項目”的問題,對“要做什麼、能做什麼、爲何而做”未進行“貼地而行”的思考。對此,我們認真分析影響項目實施效果的因素和機制,總結和提煉項目推進的策略,進一步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的管理與指導,促進項目實施水平不斷提高。
二是增強教科研的普惠性功能,打破“少數人研究、多數人觀望”的窠臼。實踐表明,在羣衆性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做得好的地方,教育教學的質量相對較高,改革成果也相對較多。但地區、學校、教師間的差距不可避免,如果教學改革和研究只集中在少數地區、少數學校、少數優秀教師,教學成果的涌現也是不可持續且存在較大侷限性的。近年來,省教科院通過教育強省建設研究基地、中小學教科研基地建設形成了完善的基地申報、管理、活動組織等制度,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學術沙龍等形式,讓“重視科研、投身科研、應用科研”的機制和氛圍在各地各校形成。同時,推出“教科研普惠行動計劃”,重點扶持教科研薄弱地區、學校,努力縮小教科研區域和城鄉差距。
三是注重科研支持系統的協同構建,解決“蘿蔔燉蘿蔔”“獨木難成林”等基層遭遇的難題。許多教學成果在基層學校、在教師日常課堂,但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成果發現的敏感性、整體建構和表達能力欠缺,這就需要專家和科研人員的介入,幫助基層學校實現理論建構和實踐突破,這是優秀成果突圍的關鍵。省教科院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各部門及課題主持人跨界、跨地域、跨專業組建研究團隊,通過建設一批以重點項目爲中心的協同創新機構,實現“自上而下”專家與指導單位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鼓勵教科研人員走進基層,通過上下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中國教師報:咱們把話題更聚焦一些,獲得特等獎的“大情懷育人:紮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這一成果在形成發展中,省教育廳、省教科院等部門提供了哪些支持?
陸嶽新:作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個特等獎之一,這個特等獎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在40年的培育過程中,省教育廳基教處、省教科院和省教育學會等部門從各自優勢出發給予了長期關注和大力支持。
1990年,省教育廳授予行知小學“全省模範小學”稱號,行知小學是當屆唯一一所鄉村學校;1996年,省教科所(省教科院前身)將行知小學申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與村級大教育研究”設立爲江蘇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特別在整合鄉土資源創立江蘇省第一個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上給予了堅定而有力的指導;2006年12月,省教育廳在行知小學召開小學教育現場會。這次現場會比較系統地總結了行知小學開展的行知教育實驗,對推動學校加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015年,省教育廳將行知教育集團申報的行知教育實驗項目列爲“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2019年,將其確定爲“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發展重點培育項目”,並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推動學校積極申報第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在成果培育的關鍵階段,江蘇省又一次發揮了協同作戰的力量。省教育廳基教處爲項目配備了上海、北京和江蘇等知名專家進行指導。2020年11月,成立了省教科院、南京大學、南京曉莊學院教授組成的專家組,全程指導成果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提升。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共召開研討會23次,每一次研討都圍繞項目定位、分析目標任務、明確工作清單等進行深度指導。兩年間,學校在專家的指導下對行知教育實驗40年的實踐進行了全面回溯,邊梳理邊建構、邊建構邊完善。在梳理中,省教科院專家團隊發現“紮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鮮明蘊含了“大情懷育人”理念。“大情懷育人”是該成果的理論靈魂,也是40年行知教育實驗的概括性表達。爲此,對“大情懷育人”體系進行了重點建構,並於2021年12月幫助學校出版了“行知教育實驗叢書”7冊。在過程研討、叢書出版、項目申報期間,以省教科院研究員彭鋼爲首的專家全程參與,對叢書的架構、內容組織提供了全面指導,並對項目組撰寫申報書的結構、內容、文字表述等進行全面把關。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師團隊嘗試通過圖示法提煉教學成果
3. “人人播種,節節開花”
中國教師報:在獲獎成果中,江蘇省教科院也有兩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對外做好服務引領,對內提升綜合能力,省教科院對內是如何營造“人人做研究”氛圍的?
陸嶽新:2022年,省教科院一共獲得了6項成果獎,還參與了4項,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不僅創造了省教科院新的歷史,也將省教科院以教科研支撐、驅動、引領教育教學變革的熱情推向了更高處。
省教科院的研究人員有的是剛畢業的博士,以教育研究爲專業志趣;有的是來自基層的佼佼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都有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深耕的研究領域與獨到的學術思想,更重要的是都以自己是一名專業研究者爲榮。也就是說,“人人做研究”的氛圍無須刻意營造,而是研究人員強烈的專業自覺。
當然,省教科院最大限度賦予教科研人員以寬鬆的環境、持續的激勵與足夠的尊重。比如,舉辦學術周活動,讓研究卓有成效的個體或團隊在全院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科研獎勵常態機制,對獲得領導肯定性批示、獲得省級以上科研與教學成果獎、在重量級報刊發表論文等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這些舉措爲“人人做研究”氛圍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中國教師報:“人人做研究”氛圍形成後,當研究人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成果?
陸嶽新:一項高水平成果的誕生無法催熟速成,兩項一等獎成果都有着紮實的研究基礎。“做數學:義務教育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前期成果在第一屆和第二屆中都有斬獲,“素養引領普通高中語文教學變革的實現路徑探索”也是江蘇省一直努力推動和持續探索的,正如成果主持人張克中所說,這個成果不僅屬於他和他的團隊,更是一代代江蘇語文教育人共同努力與薪火相傳的結果。當然,省教科院在孵化培育與引領指導上也下了功夫。
一是搭建平臺。通過“我搭臺,你唱戲”的方式,讓研究人員有機會介紹他們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發佈階段性研究成果。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的訴求、經驗、成績乃至問題能夠充分展現出來,有利於有針對性地爲其提供幫助。2023年,江蘇省組織58項成果參展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其中“做數學:義務教育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榮獲SERVE(遴選教育創新成果的模型)獎。
二是協同攻關。根據各個項目內容與主題的不同,我們專門爲項目組聘請最頂尖的專家團隊,對研究項目進行診斷和把脈,定期進行專業指導,尤其強調引入多學科視角和多主體立場,避免研究偏狹於一隅,影響成果的普適性與推廣性。
三是深層關懷。成果本身固然重要,但創造並運用成果的人更重要。我們不斷激勵在成果慢慢生成過程中人的成長,開闢更大的空間、提供更多的機會讓研究人員站上更高的舞臺,增強他們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真正實現成果與人的相互促進、相互成就。
4. “做得出,傳得開,走得遠”
中國教師報:獲獎不是目的,如何把獲獎的成果效益最大化,讓更多區縣受益,進而孵化更多優秀成果,這纔是國家評審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目的,也是省市縣(區)教研部門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江蘇省在推廣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陸嶽新:我們一直在思考獲獎之後做什麼?那就是在更大範圍及時輻射、推廣優秀成果。我們在全省各地成立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所。研究所所在區域要精心制訂推介方案、建設活動平臺、分類組建聯盟校,並加強對各研究所的指導幫助,從專家指導、實踐推廣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時,通過期刊、平臺、基地建設等路徑,爲全省優秀教科研成果打造交流傳播、開放共享的平臺,加強對優秀成果的宣傳、推廣。這些工作旨在不讓優秀成果“束之高閣”,而是讓其“做得出,傳得開,走得遠”。
中國教師報:經歷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審,一方面成果獎成爲全國各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另一方面因受到重視,以後獲獎難度可能會加大。這樣的背景下,省級教研機構在成果培育中要進行怎樣的指導和引領,讓優秀教學成果生長出來?
陸嶽新:不少地區都有類似的困惑,優秀教師、優秀學校和優秀教學成果是有限的,三屆成果獎評審後,優秀成果的發現和培育似乎越來越難。爲了解決因“後繼無人”導致的“後繼乏力”問題,我們通過實施“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等項目,有計劃地遴選一批有創新能力、有教改成果的中青年領軍人才,着力進行鍛鍊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通過組織他們走進高校開展學術周活動、舉行名家領航行動等方式,進一步總結提煉教學改革經驗,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教學特色和教學主張,力求理論有建樹、思想有創新、行動有變革,這些人才後續都會成爲催生地方、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的生力軍。
| 區域鏈接
成果培育有路可依
朱玲芹
在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東林小學的“小學語文素養表現型教學的實踐探索”獲得一等獎,相較往屆有了重大突破。成績的取得是多年來樑溪區關注教育教學真問題,激發教師研究和創新熱情,用深度研究反哺教學的最好回饋。以教學成果培育提升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爲樑溪教育人打開了新視野。
在前瞻課題或項目中孵化。直擊教育改革重難點,以敢爲人先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爲成果培育打下基礎。針對課堂淺層學習、假性學習比較普遍的問題,樑溪區將問題轉化爲課題或項目,以前瞻課題或項目牽引學校,將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學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同時,確立“區域推進、項目帶動、校本實施、分級落實、培育特色”的工作思路,各學校圍繞區域行動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主攻方向,並將研究主題升級轉化爲省、市重點課題或內涵建設項目。區教育局將課題作爲發展性指標納入辦學績效考覈,加大賦分力度,推動學校積極深入研究。
在創新實踐中孕育。成果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生根發芽。樑溪區倡導“課題進課堂”,即課題從課堂教學中選,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做,答案到課堂教學中找,成果去課堂教學中用,讓課題研究與教師日常教學緊密融合,引領教師走上教科研的軌道,並使之常態化。
爲了順利推進,樑溪區出臺了“課題進課堂”考覈制度,要求每所學校每年必須在區級及以上層面進行展示,每一場展示必須有研究主題下的小專題,有在研究主題引領下的多學科實踐樣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教師參與到研究中,一方面超越經驗,學會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認識、批判、改造;另一方面共建互促,學會用理論指導、引領、支持實踐,探索實踐層面的創新,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互動、轉化和共生。課堂在課題理念引領下不斷改進,課題又在課堂中得到深入推進,真正實現課題與課堂的彼此成就。
在精準凝練中表達。成果報告撰寫最大的難點是對概念的準確性把握、理論的發展性描述、素材的適切性認定、實踐的操作性自洽、邏輯的嚴謹性維護等。而成果往往蘊含在研究過程中,如何從過程中剝離、淘洗出研究成果,形成有分量、能動人、具有一定創新的成果報告?樑溪區通過定期例會、小組活動及科研合作項目等,加強碰撞和反思,及時總結提煉發表相關論文、出版專著,讓研究成果物態化,並通過成果發佈會、現場展示會擴大影響力、增加美譽度。在實踐探索與學術發表的雙重互動中,進一步完善成果的設計方案,努力形成解決核心問題的經驗。目前,樑溪區已出版“深度學習·樑溪表達”系列叢書8冊,還有8冊“創新育人”系列叢書擬出版。
同時,樑溪區多次邀請專家、學者走進學校與教師充分對話,進一步拓寬思路、豐富策略、挖掘亮點……一次又一次的介入和指導爲成果的凝練提供了方法和路徑,引領學校對教學成果進行不斷改進、優化和完善。
成果務實有特色、構建體系有理念、實施環節有亮點、各項成效有印證是樑溪區成果自評的“四有”追求,我們確信,在構建“四有”成果過程中,那些生髮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都是促進區域教育發展的好成果。
|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教師發展中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別忘了【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