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賽事去旅行,新心態帶來新風尚

外出旅遊,各有各的玩法。據媒體報道,今年國慶假期,北京、上海等多地體育賽事如火如荼,貴州“村超”足球友誼賽、雲南帆船公開賽激發大衆參與熱情。同時,高水平賽事推動“文體商旅”深度融合,“跟着賽事去旅行”展現度假新趨勢,讓“十一”黃金週成爲“賽事黃金週”。

一項賽事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國慶假期乒乓球賽事很受歡迎,據賽事組委會消息,經測算,WTT(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中國大滿貫總票房達到近6000萬(不包括大滿貫公園門票收入)。而同樣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網球公開賽也備受矚目,不僅吸引了辛納、薩巴倫卡、鄭欽文等頂級球員的參賽,門票銷售也創下新高,截至9月26日下午,中網門票總收入已突破4000萬元,這一數字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體育賽事有着如此大的魅力,以致很多人遠道而來看一場賽事,看球是主要目的,傳統旅遊逛景點倒成了次要的安排。這樣的現象近年越來越普遍,而除了體育賽事,演唱會其實也有類似的效應。這兩種文旅項目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有稀缺性,無論是重大體育賽事還是演藝明星的演唱會,在特定時間只能在固定的地方開展。這就意味着,如果感興趣,你必須去到活動舉辦城市,買好車票,訂好酒店,做好攻略,你可能只是球迷,但其實扮演的也是遊客角色。

很多重大文旅活動都安排在國慶假期,當然有刺激消費的考慮,不過,像體育賽事、演唱會等文體活動,早就不侷限於重要假期。比較典型的是各地都在開展馬拉松賽事,邏輯也差不多,跑馬愛好者去各個城市參賽,順帶去當地景點逛逛。更別說各國都競相舉報奧運會、世界盃等重大體育賽事,對舉辦國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如今,賽事的影響力還在提升,從過去人們習慣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觀賽,到越來越多的人去到現場,體育賽事已經成爲吸引遊客、帶動旅遊的重要手段。

在體育經濟發達的國家,比如歐洲的部分大城市,像倫敦,遊客就是很多體育賽事的觀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足球,因爲英超影響力大,球迷遍佈世界各地,很多其他國家的球迷去國外旅遊的時候會順便看一場球。球場的風景逐漸發生變化,或許不那麼懂球的遊客也坐在看臺爲球隊吶喊。於足球而言,這可能意味着文化的細微變化,但對當地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件幸事。

“跟着賽事去旅行”逐漸成爲新的社會風尚,背後也反映了旅遊心態的變化。一來,隨着經濟的發展,不少人都有能力有意願爲了觀賽而去到遙遠的城市;二來,在這個社會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年代,人們對於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或許沒有過去那麼強烈,那些傳統景點的魅力在逐漸淡化,倒是那些貼近本土文化的文旅活動,對遊客頗有吸引力。感受生活與文化,成了旅遊的重要驅動力。

近年來,賽事經濟成了香餑餑。上月,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研究制定和賽事有關政策,破解瓶頸,進一步豐富賽事消費的場景。而在地方,山東近日發文提到要引進更多更高水平國際國內大賽,出臺政策加快推進賽事經濟。可見,文旅行業在演變,從長遠來看,傳統色彩濃厚依靠門票吃老本的景點,吸引力會逐漸下降,或許該想想辦法來提升人氣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