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發揮數字經濟關鍵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3.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3.7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2.8%。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當前,如何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關鍵作用,爲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值得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爲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國家先後出臺一系列重要政策。《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網絡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具體部署了發展目標和任務,提出“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一系列頂層設計和具體舉措,爲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開闢了廣闊空間。以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前沿技術廣泛應用,催生了衆多新模式、新業態,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整體貢獻已達22.5%。

也要看到,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仍面臨一些短板。數據要素市場尚不完善,數據確權、交易、流通等機制還不健全,制約了數據價值的充分發揮。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部分偏遠地區網絡覆蓋和算力資源相對匱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深度不夠,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影響了數字經濟整體效能的發揮。數字安全治理體系尚需加強,網絡安全、數據隱私保護等問題日益凸顯,也對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構成挑戰。未來,要從多個層面謀篇成章、蓄勢發力。

在產業層面,加強跨部門協同聯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加快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國家數據中心集羣建設,加速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釋放數據價值潛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深化數字技術與製造業、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拓展服務領域和範圍。聚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加強數字文化內容創作和生產,豐富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文化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

針對企業發展的需求,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鼓勵企業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完善數字經濟相關標準體系,包括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技術規範等,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統一標準和指導。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對企業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傳輸等環節監管,確保數據安全可控。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提升公衆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激發數字消費需求。明確消費者個人數據的各環節權益,確保消費者能夠自主控制個人數據。加強對數字經濟的市場監管執法,嚴厲打擊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爲,如虛假宣傳、欺詐銷售、非法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等。增強對算法應用的監管,防止算法在消費決策中的不合理使用和歧視性影響,保障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建立數字經濟消費糾紛快速響應和處理機制,提高消費者維權效率和便利性。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重慶郵電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