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囝仔雕磚 訴說工人辛勞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生廖文彬,從小就跟着父母在工地打滾,看盡工人的辛酸,遂以《平衡》爲主題,雕塑磚塊及水泥,呈現工人的艱苦。(郭逸攝)

「我要爲他們的艱苦發聲!」因父母都是建築工人,28歲的「工地囝仔」廖文彬從小就在工地打滾,除目睹工人們工作風險,更不時聽聞社會對他們的嘲諷;4年前自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後,他決定將磚塊與水泥作爲創作素材,完整呈現勞動階層的辛酸。

曾獲臺灣藝術文化基金會新人獎首選的廖文彬說,父母爲養家活口,常在工地夜以繼日挑磚,母親即使長了骨刺,仍穿着護腰抹水泥,看見他們在三更半夜拖着沉重的步伐走進家門,精疲力竭地倒臥椅子,「他們的手好粗糙,我卻幫不上什麼忙。」

「父母常告訴我:『阿彬,你平安長大就是最好的回饋』。」廖文彬眼眶閃過一絲淚光,那時他下定決心,將來發揮所學,告訴社會大衆「工人很辛苦」。

廖文彬經過臺藝大雕塑系4年的紮實訓練,習得許多雕塑技法,但他有別於其他同學,捨棄石雕或木雕,以工地隨處可見的水泥及磚塊黏接成原始素材,將毫不起眼的建築原料,雕刻成栩栩如生且歷盡滄桑的手腳。

《平衡》是廖文彬的得意之作,他將磚塊雕刻成1隻手,2指觸碰1根扭曲的鋼筋,象徵工人懸走鋼繩上,難以取得平衡的姿態,其實充滿工安疑慮。

他說,光是將磚塊磨成鋼筋的樣式,就耗費1周,且磚塊較石頭軟脆,一個閃神就會前功盡棄,成品1個月後才問世。

廖文彬認爲,家人長年在深具風險的工地中揮灑辛苦的汗水,不容被其他人看扁;他說,透過作品,讓社會大衆感受勞動階層的辛苦,就是最大的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