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兩岸貨貿服貿的辯證思維

ECFA的存續問題,應是個可以理性辯論的議題。圖/中新社

國內九大工商團體日前邀請三黨總統參選人針對攸關臺灣未來經濟發展議題座談,兩岸議題不意外的是企業界最關切的核心議題。國民黨、民衆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與柯文哲,都表示應在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前提下,重啓ECFA談判,且貨貿先於服貿。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則抨擊,認爲重啓服貿協定不但是走回靠向中國的老路,且會造成大量大陸人士來臺開業工作,衝擊臺灣勞工;民進黨官網甚至貼出一篇題爲「重啓服貿就是跟中國站在一起、衝康臺灣年輕人」的文章,企圖拉攏青年選票。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推進,原本是個可以理性辯論的議題,但在政治操作下,又簡化成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抗中保臺。且不論這樣的說法多經不起考驗,多年來義和團式的反中,以及諸多斑斑可考「抗中是工作、親中是生活」的雙標,都讓民進黨對兩岸貨貿、服貿的污名化顯得蒼白無力。

誠然,近十年來臺灣社會意見最分歧、且爭辯最激烈的議題之一,就是ECFA存續問題;2014年ECFA兩岸服貿協議引發的太陽花學運,甚至造成臺灣政治的深刻改變。可以這麼說,自2010年ECFA簽訂以來,臺灣對大陸的經貿路線就呈現了相當兩極的看法:有論者認爲ECFA是兩岸經貿的壓艙石,更是臺灣通往區域經濟整合的必由之路;有論者則認爲,ECFA是包着糖衣的毒藥,不但讓臺灣鎖進中國,更讓臺灣逐漸喪失民主自由。

衆所周知,ECFA雖是由國民黨主政時所推動,但一般社會大衆所不知的是,即便當年兩岸關係相對和緩,但這個本質上爲兩岸自由貿易協定的ECFA,在談判過程中,大陸官員一開始仍堅持國際貿易談判的「Give and Take」原則,要求臺灣應同樣對大陸開放。之所以最終產生符合兩岸對等尊嚴的ECFA版本,以及對臺明顯讓利的貨貿早收清單,是我政府官員不斷努力折衝所促成。

在全民高度關注下,當年負責ECFA談判的我政府官員,在談判過程考量的並非藍綠或統獨,而是如何維護並爭取臺灣最大經濟利益。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即使ECFA的邊際效應遞減,但仍讓臺灣享有對大陸的市場準入關稅優惠。更重要的是,如本報社論先前強調,ECFA所構建的兩岸經貿臍帶,讓兩岸人員、投資、貿易能維持相當的熱度,一定程度緩解了兩岸緊張關係。

因此,拋開政黨立場,從安全及利益的角度重新省視ECFA,臺灣應思考三個問題:

首先,兩岸經貿是否可能脫鉤?即使因國際情勢、大陸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臺商投資大陸逐年下滑,但以外貿爲主的臺灣,要與大陸經貿完全脫鉤並不實際。美國2018年啓動對大陸的貿易戰,其結果反而造成2022年美中貿易再創新高,以致美國改弦易轍,以較務實的「去風險化」取代過於理想的「脫鉤」。

其次,在兩岸經貿難以脫鉤的現實上,兩岸經貿事務應該遵循怎樣的規範?如若反對者所言,ECFA讓臺灣鎖進一中框架,兩岸經貿事務應迴歸例如世貿組織(WTO)的國際規範,那臺灣必須面對長期以來對大陸投資、貿易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是說,臺灣必須對等開放來自大陸的投資及產品,否則將失去大陸這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

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言可喻。因此,吾人要思考的第三個問題爲:臺灣是否能透過民主防衛機制的建構與強化,降低兩岸經貿交流過程的政治風險?

從兩岸小三通到大三通、陸客觀光、陸生就讀,以及陸資投資,臺灣每次對陸開放,都不乏有論者指稱將造成中共的木馬屠城。然而,事實證明,在一定的規範下,對陸開放不但並未破壞臺灣的自由民主,還爲臺灣帶來了經濟利益和安全保障。也就是說,無論是貨貿甚至服貿,在推動過程中若損及臺灣利益,臺灣都應有足夠自信,透過民主機制與社會力量進行糾偏。

以小事大要以智,臺灣面對大陸,要有策略與方法,更重要的,要有辯證的思維。臺灣的最佳利益,是對大陸在合作中競爭,並避免對抗。兩岸貨貿、服貿,原是兩岸可合作的部分;但若是僅是粗暴且不負責任的恫嚇此舉將有數百萬大陸人因服貿來臺搶工作、甚至影響臺灣政治,則不但是視臺灣法令於無物,更是蔑視臺灣社會制衡力量的愚民。

辯證來看,兩岸越多的合作,反而能建構更安全的臺灣。不斷訴諸恐懼,只會讓兩岸原本可能的合作變成對抗。讀史可鑑,任何煽動偏狹的民族主義情緒的政治人物,或許有可能獲得短期政治利益,但終將被人民唾棄與被歷史淘汰。盼臺灣所有從政者都能慎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