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來來來,來臺灣;說說說,說英語」

工商社論

今年對於教育部來說,是關鍵的一年。除了全力衝刺高科技人才的培育,準備明年108課綱的大學入學考試前置作業,同時也啓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劃」。而在境外學生方面,受到東南亞國家上半年的疫情連環爆,也影響到本學年入學人數。由於兩岸關係的惡化,陸生已經不再來臺,大學招生人數屢創新低,教育部首次提出「非洲精英人才培育計劃」,編列1000萬元預算,鼓勵非洲學生來臺就讀博碩士班。此其中,大學的「雙語化學習」補助,以及東南亞與非洲國家學生來臺就讀,涉及高等教育發展的大政方針,值得進行探討。

高等教育,「來來來,來臺灣;說說說,說英語」,有兩個重要問題要正視。其一是,臺灣對於境外學生的吸引力,是良好的英語學習或良好的亞太區域研究環境,還是「來臺灣,有補助」?其二是,高等教育的良窳,英文/英語是學習的媒介工具,抑或是學術評鑑和政府獎助的標準。

從2016年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美國總統川普落實所謂的「印太戰略」以來,相關的大學院校系所與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創建成立、成長茁壯。包括着重於兩岸與東北亞的政大東亞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和文藻外語大學的東南亞學系,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政大外語學院的「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乃至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東南亞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分析其特點,就是無論是學士或碩士,「學位學程」成爲比學系更有彈性的教學單位;而且「亞太」、「區域」、以及「國際」,已經是配合政策與時代潮流的名稱。例如: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亞太專題研究中心」、政大的「創新國際學院」、逢甲大學的「國際科技與管理學院」、乃至於文藻外語大學的「國際文教暨涉外事務學院」。

簡言之,當「東南亞」、「亞太/區域」、「國際」成爲趨勢,則招收境外學生,就是必然。如果連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劃」,進而做爲「2030雙語國家」的基礎,當是最好的情境。

對於來臺的境外學生、特別是博碩士生而言,相對於新加坡、香港、日本來說,爲什麼要選臺灣,是必須正視的課題。教育部今年開始的「非洲精英人才培育計劃」,五間大學的12個專班之領域是:農業、醫療、資訊、商管、華語教育。包括臺大預定針對史瓦帝尼、坦尚尼亞、南非,所開設農業經濟、護理、衛生教育、生物多樣性的專班,北醫大和高醫大的醫療專班,臺師大的華語教育,以及東華大學的永續農業專班。

然而,我們在非洲只剩下史瓦帝尼這一個邦交國,與非洲聯盟的其他50多個國家,都沒有邦交。而且,除了在地語言,非洲聯盟的官方語言很多:英法西葡和阿拉伯,與歐洲只有地中海之隔的地理位置,加上殖民地母國的歷史傳統與政治遺緒,非洲學生缺乏千山萬水來到臺灣求學的誘因。另一方面,必須考量的是,有鑑於中國大陸在非洲,耕耘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教育部想要開發的前述五個研究領域,除了「華語教育」,並沒有競爭的利基。

從新南向18國、特別是東南亞10國,博碩士招生的經驗觀之,比較具有競爭力的,當是「來臺灣,有補助」。比對「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劃」的學校, 41個接受補助的學院,以管理/商學院最多,電機資訊/資訊電機的學院次之,醫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陽交大),則再次之。

大學校園的學士與博碩士課程,英語學習普及化,如果能夠看到成效,當可有利於培育博碩士的「非洲精英人才培育計劃」之推廣,以及賡續招攬新南向國家的學生。但值得檢討的是,政府的國際格局和政策視野,既要區隔「專業-國家」的對接,釐清什麼課程適合英語授課,適合雙語學習的系所學生,是否能因應愈來愈多的英語課程;而且,並不是所有從英語系國家拿到博士學位的教授,都擁有全英語教學的能力,雙語教學與學習,能否真的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核心的問題,必須進行方方面面的思考。

做爲國之大事,「非洲精英人才培育計劃」與「大專校院全英語教學」,是要邁向「2030雙語國家」的配套手段,或是要開拓國際學生,促進大學英語學習普及化,需要教育部更周全的國際格局和政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