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莫迪東西逢源 印度影響力更上層樓

印度總理莫迪。圖/美聯社

剛展開第三個五年任期的印度總理莫迪,近期忙於穿梭外交,繼7月初訪問俄羅斯,並與俄國總統普丁就發展本國貨幣雙邊結算系統達成協議後,又於8月23日在基輔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達印度願在任何和平努力中發揮積極作用。隨後,莫迪又分別與美國總統拜登、普丁熱線,強調支持和平結束戰爭的立場。

自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以及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印度成爲少數能夠自在地遊走於東西方陣營的國家,縱使西方已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印度仍持續和俄國有可觀的貿易往來。不禁令外界好奇在莫迪的第三個任期中,會將印度政經影響力提升到何等局面。

推論未來五年印度的發展前景,可先看莫迪前兩個任期的經濟成績單。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在莫迪主政下的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約6%,2014年印度GDP排名全球第十,2023年上升至第五,僅次於美、中、德、日。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印度GDP可望在2025年正式超越日本。在股市方面,印度股市從莫迪首度執政時的24,271點,到今年8月底已突破82,000點,漲幅高達238%,市值突破5兆美元,成爲全球第四大股票市場。

事實上,自從美中競爭掀起全球供應鏈重組之後,印度即和東協、墨西哥一樣,獲得全球外資企業的高度青睞。以美商蘋果爲例,目前全球每7支iPhone就有1支是在印度製造,且佔比持續攀升中。

儘管莫迪十年執政成績不俗,但在今年大選中,選民並未給他及其所屬印度人民黨相對應的選票支持,只能用「慘勝」來形容。相較於2014年和2019年的兩次大選,執政黨均獲得人民院單獨過半席次,但今年選後,莫迪必須和友黨合作,才能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

今年印度人民黨的席次大減,與近年經濟成果未能雨露均沾,以及莫迪獨尊印度教並大力推行多在北方邦使用的「印地語」有關,造成其他宗教(如穆斯林)和使用「泰米爾語」的南方選民的強烈反制。

「南北分歧」一直是印度政局中非常敏感的話題,雖然莫迪努力將自己塑造爲印度有史以來最好的管家,但富裕的南部選民多數不買帳。印度經濟發展呈現極爲明顯的南北不均,以中部的中央邦爲界,北印度是傳統政治中心(首都新德里即在北部),而南印度則是自英國殖民以來經濟發展相對蓬勃的地區。

印度南部邦除了都市化程度較高之外,印度46%的電子產品出口來自南方,位於南方且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更孵育出全印度46%的新創「獨角獸」。而南部五個邦(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特倫甘納邦)過去三年吸引了逾35%的外資,並貢獻印度30%的GDP和66%的IT服務業產值。如此懸殊的南北差異,也使得印度南部的人均所得比北部高出4倍之多。

對於外資企業和一般投資人而言,應如何看待莫迪執政的下一個五年?首先,在政治面,由於莫迪在此次國會選舉中贏得驚險,未來五年必將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好讓北部鐵票倉支持者能對經濟發展成果更加有感,以穩固未來持續執政的基礎。

在經濟面,莫迪政府近年推動製造業發展的政策有兩大主軸:提高關稅和投資補貼。早期印度發展以農業爲主,但它並未依循過往落後國家的發展路徑,也就是先農業、再工業,最後發展服務業。90年代,印度選擇以提供服務外包模式吸引歐美國際企業前往投資,因此造就了許多外商公司將電話客服中心、軟體設計等專業服務外移至印度,直到莫迪第二任期印度才積極推動製造業發展。

爲了吸引外商投資印度,莫迪提高進口關稅,目的即在於讓外資更有誘因在印度投資生產,避免印度技術和資金兩頭在外。目前印度工業品平均關稅率約14.7%,反觀中國則爲6.5%。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2019年毅然退出由中國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協定,也是考慮到一旦加入,必須在限期內對成員國調降關稅。印度自知製造業能力有待提升,若貿然加入RCEP,將來恐不敵中國製造業的強力競爭。可預期的是,莫迪的第三任期內,經濟發展仍是重中之重,積極發展製造業的主旋律不會改變。目前印度所推動的第二期「生產連結激勵計劃」,甚或有再加碼的可能。

今年2月,印度政府通過塔塔集團和日本瑞薩電子合計高達152億美元的半導體投資案;8月中旬,臺灣科技業者至印度會見莫迪和地方官員,並決定加碼投資印度。從外商投資決策可以看出,在持續演變的全球供應鏈版圖中,印度的角色不容忽視,而近日MSCI上調印度在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印度發展前景的具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