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行政院提前進入看守內閣-從賴清德的國家希望工程談起
圖爲副總統賴清德。圖/本報資料照片
執政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副總統日前提出國家希望工程之國政願景。在國內藍綠惡鬥、網軍亂舞、雞蛋噴飛的口水政治情勢中,顯得格外清新可人。在四位表態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中,算是第一位提出政策願景的參選人。
不少批評者說,這份國政願景也未免太高調了,與人民的切身感受距離相當遙遠。然而,以總統參選人的身分,提出具戰略高度的國家希望工程,還是令人歡迎的。
相對的,在野黨參選人在過去一段時間,針對個別議題提出政策,也都激起各界的關注。最令各界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國民黨提名參選人侯友宜提出的取消巴氏量表政策,引起高齡者高度共鳴,甚至於直接刺激行政院長陳建仁第一時間就提出迴應,並且幾乎完全認同侯友宜的政策。
執政的行政院立即迴應在野黨總統參選人的政策,不啻政治上的良性互動,坦白說,朝野雙方的表現都相當令人欣賞,臺灣的民主政治,在這一點上,是夠水準的。
賴清德所提出的國家希望工程,與經濟有關的,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三點:
1.創新驅動成長的經濟願景;從「生產要素驅動」轉型爲「創新驅動」成長模式。
2.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打造「新創雨林生態系」。
3.打造臺灣爲「智慧科技島」,促進「產業AI化」及「AI產業化」。
這幾點願景講得相當宏觀,但也切中時弊。事實上,這三個願景,如果是由侯友宜或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提出,那就是紮紮實實的在批評執政黨呢!
以「創新驅動」這題來說,臺灣推動產業創新的最關鍵法案就是2000年起實施的「產業創新條例」,這個條例已實施進入第三個十年,可以說是臺灣20多年來唯一激勵創新的條例。可是,細察產創條例,72條條文中,竟然有將近一半的條文在講工業區土地、科學園區的利用。也就是說,臺灣當前與創新最關鍵的產創條例中,有接近一半的條文在採討「生產要素」。
其餘條文中,也只有研發投資抵減是直接在激勵產業創新。而這個從「促進產業升級條例」(1980~2000)延續下來的研發投資抵減政策,在產創條例實施的這20多年間,抵減率從20%降至15%,甚至於降至10%;新增的一些購置智慧機械或5G產品的投資抵減率,更只有5%,甚至於只有3%。產創條例明顯對「創新驅動」的鼓勵是倒退的。現行的產創條例若不隨時代更新,賴清德希望的「創新驅動」的國家工程,就只是癡心妄想!
希望工程希望投資新創,打造新創生態雨林。可是,瞧瞧國內唯一鼓勵投資新創的產創條例中的個人天使投資抵減,政府所給的租稅優惠卻是綁手綁腳。只有個人投資纔給優惠,此其一;限制要在新創設立兩年內纔給優惠,此其二;投資每一個個案要100萬起跳,此其三;每人每年可抵減金額,以300萬爲上限,此其四。這四項小氣的限制,說白話文就是:1.法人、企業投資新創,政府不鼓勵;2.新創發展,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資金,我政府只顧新創吸奶嘴的那一段;3.早期投資重在分散風險,政府就是不準;4.投資新創風險大,天使最好不要投太多。
話說白了,臺灣新創發展的生態是糟糕的,一大堆早期新創找不到資金,最近像樣出色的新創公司都被國際資金投資,甚至到國外上市。臺灣的新創發展早已被根本沒有產業基礎的新加坡追趕過去,也遠遠落後於本來連中小企業都不發達的日本。
有這樣的個人天使投資抵減條例,我們還能對「打造新創生態雨林」抱希望嗎?
講到產業AI化,其實國內的大企業早就積極投入,賴清德沒有提出任何政策,卻把企業界本來就在做的事拿來說嘴,這沒有問題。但是AI產業化這題,那可就是花了納稅人很多錢的數位發展部的責任了!數位部成立已滿週年,端出來的成果是雲端點湯麪的數位市集,而不是如何利用AI技術來防堵網路詐騙,更不是如何利用AI來扼止網軍的假新聞。看來賴清德的希望又要落空了。
賴清德慎重的提出國政願景,指出臺灣經濟發展的盲點。但執政團隊除了拍手外,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警覺,身爲副總統的他是直接點出執政團隊的施政缺失呀!難道一定要在野黨參選人的政見,執政團隊纔會重視嗎?
或許執政團隊認爲,反正明年元月大選後不論誰當選,現在的閣員大多要下臺,何必花時間去改正不符希望的政策呢?看來,行政院已前提前進入「看守內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