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賈玲導演喜提“七宗罪”
帶頭衝破31億,《熱辣滾燙》票房持續發熱發燙。
同樣火熱的是影片相關的話題——
有人不斷挖掘新的細節:
也有人從“杜樂瑩”身上看到了自己:
當然,還有一種甚囂塵上的論調——即便口碑、票房穩坐春節檔冠軍之位,仍舊有人粗暴判定《熱辣滾燙》的“流量密碼”在於“營銷減肥”。
甚至有人列出“《熱辣滾燙》七宗罪”,從斷言“營銷氾濫到讓人反胃”到判定“看點只有減肥”,直至扣上大帽子——
看到這裡,連路過的螞蟻都要虎軀一震:一部《熱辣滾燙》,還能毀了中國電影?
且不說這莫名的論斷打哪兒來的,單是“營銷”和“減肥”這兩個字眼,就值得論一論——
首先要明確的是,營銷和宣傳一樣,並不是一個負面詞彙。
尤其對於影視作品來說,引發輿論關注是吸引潛在觀衆羣體的重要一環。春節檔更是如此。
那麼問題來了:《熱辣滾燙》真的有“過度營銷”嗎?
要不是數據說話,還真可能會被影片自身的熱度誤導……
事實上,《熱辣滾燙》的宣傳不僅沒過度,反而很低調。
低調到什麼程度?影片上映前,只發布了兩支正式預告和兩首歌,這導致《熱辣滾燙》的映前熱度並沒有和其他春節檔熱門影片拉開差距。直到2月10日大年初一,熱度指數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一天,正是影片正式上映的日子。
微信指數代表的是私域流量。
可見《熱辣滾燙》上映之後的大衆討論度有多高,而且這種高熱度一直持續到今天,穩居電影榜榜首。
也因爲它本身極具討論度,從媒體到平臺都會自發關注和報道,因此大衆體感見到賈玲的頻率會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票房口碑雙爆且引發大量討論後,官方的宣傳動作並沒有快馬加鞭,而是肉眼可見地減少。
發佈的物料數量不多,路演也最早結束。
所以,說賈玲和影片“過度營銷”沒啥依據,自然熱度的高漲纔是事實。
那麼,問題又來了:《熱辣滾燙》的高熱度,全靠的是“減肥”嗎?
不可否認的是,賈玲減肥100斤這件事兒,對於路人有着絕對的衝擊力和吸引力。
國民度+強反差,一看就得上熱搜啊!
但是,當一件事成爲誰都能聊兩句、誰都想聊兩句的話題,其實根本無需營銷了。
翻了一下《熱辣滾燙》的官微,“減肥”這倆字兒都沒提,基本都在圍繞影片本體發佈物料,和觀衆一起挖彩蛋。
同樣,《熱辣滾燙》相關的熱搜詞條裡,關於“減肥”的比例也很低,讓我印象深刻的,全是角色、細節、視角相關——
第三個問題,也是我必須反駁的一點:《熱辣滾燙》的看點,只有“減肥”嗎?
事實上,作出這種武斷結論的人,跟電影裡給樂瑩打標籤的人沒啥區別。
樂瑩衝進拳館報名比賽的時候,所有人下意識的反應都是:“要減肥?”
言下之意,她只是想改變自己的外形,而外形似乎造成了她所有的不幸:找不到工作,宅家啃老,跟家人關係不和,被朋友、親戚和心動男嘉賓利用背叛……
但樂瑩再次重複:“我要參加拳擊比賽”。
樂瑩想要的,或者說賈玲想拍的,不是“醜女大翻身”。
而是一個足夠絕望的人從身體開始的生命重塑,一個全新自我的誕生。
樂瑩爲了成爲合格拳擊手而日夜苦訓,是全片最爲震撼的部分。
那具新的身體所展示出來的力量、速度和控制,帶着令人驚呼出來的生命能量撲面而來,直觀外化了一個人的內心裂變。
真的是外形造成了樂瑩的不幸嗎?
不,不幸是因爲沒有自我。電影從身體的奇觀,一步步引我們走向內心的發現。
在賈玲的掌鏡下,身體是一個人自我革命的微縮戰場。
她要拍的,從來不是一部“減肥電影”。
在電影上映前,她一直沒有出現,一方面是想給觀衆驚喜,一方面也是避免電影主旨失焦。
作爲導演兼女主角,賈玲唯一一次提到減重100斤,還是爲了迴應外界揣測的定檔小作文。
她一字一句懇切強調:“這部電影跟減肥無關,甚至跟拳擊關係都不大,這是一部講述善良的人如何找到自我,學會愛自己的電影。”
可惜的是,後半句總是被忽略或者被刻意忽視。
但是沒關係,賈玲用行動,一次次努力傳達電影真正的主旨——“愛自己”。
走出電影院的我們,也會忘記最初的獵奇心態,而是被一個人新生的決心、重生的過程所狠狠感染和衝擊。
我們記住的不是變瘦的樂瑩,而是變強的樂瑩。
需要重申的是,話題自帶流量並非原罪。而且,一時的話題壓根不可能將《熱辣滾燙》送上如今的票房量級。
真正攥住觀衆心的,是影片本身引發的情緒共振。
我想說,賈玲在《熱辣滾燙》裡,展現的不只驚爲天人的雕刻身體的意志力,還有她在心靈表達上的天分與靈氣——
樂瑩因爲肥胖受到的惡意與傷害,不是徑直砸下來的劇烈創痛,而是用笑料包裹的隱隱刺痛。
比如昊坤稱重過關後,回家高興得抱着樂瑩轉圈圈。
出租屋太逼仄,她的腳踝被衣櫃撞到一次又一次。
眼裡滿含淚水,看上去好像沉浸在愛情的喜悅感動裡,實際上是被痛哭後的隱忍不發。
生理上的痛之外,更耐人尋味的是那根“男人根本不在意她”的暗刺。
還有一次,樂瑩絕望到跳樓自殺。
樓層不夠高,而脂肪又太厚,跳下去後根本死不了。
當她對着鏡子痛得嚎啕大哭,身體上卻看不到一點傷痕……
我說玲兒,別太會拍了!
相愛的假象,悲情裡的荒誕,讓人想笑又想哭。
喜劇不只緩解了樂瑩人生際遇的苦澀,讓整部電影的觀感更加絲滑入口,還更深刻細膩地洞察了一點——女性傷痛的隱匿性。
賈玲的幾次哭戲令人印象深刻。沒有直接的情緒宣泄,要麼兼顧喜劇效果,要麼是逃過鏡頭捕捉和人羣視線的暗自滑落。
跟整部電影的姿態一樣,很剋制、很鬆弛,痛感卻直擊我們內心七寸。
這種貫穿全片的刺痛感,跟樂瑩的討好型人格息息相關。
討好到給閨蜜小三當伴娘,爲侄女上學交出房子產權,成爲親戚轉正的踏板,甘當愛慕對象的工具人……
這種討好是外貌羞恥造成的,也是女性一直以來被規訓的。
看到弱者就心軟的毛病,我並不認爲是在爲樂瑩立好人人設,使得主角處於道德高地,而是一種女性處境的深刻寫照:
不懂得拒絕,總優先顧及他人感受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後。
一如那個蘋果的比喻——
“如果你有一大一小兩個蘋果,朋友跟你要,你給哪個?”“我兩個都給。朋友覺得我不喜歡蘋果。”
電影的價值觀帶着女性自發的人文關懷:變強但不慕強。
這點體現在,樂瑩並不厭棄過去的自己。
我深深記得,蛻變亮相那幕中,兩個不同時空的“我”在鏡中對話。
過去給現在加油,現在對過去燦笑,兩個“我”對彼此懷有深深的理解與柔情,就像一個人在擁抱自己那個破爛不堪的內在小孩。
接納過去,惠存破碎,一片一片地重新拼好自己。
而不是急於戰勝過去、與不完美的自己割席。
彩蛋裡,賈玲演到這幕泣不成聲。
我想不僅僅只是對角色的共情,也不僅僅是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冒險,而是她終於關照了自己這麼多年來,內心那無人知曉的角落裡淤積的萬千情緒。
“愛自己”每個人都會說,但沒有幾個人做到了。
尤其對於東亞女孩而言,它並非天然的本能 ,而是一種需要啓蒙、需要不斷練習的能力。
當這簡單的三個字被具象化,當我們親眼看到一個破碎的女孩一片一片將自己拼起來……
它的力量如春風化雨,也如驚雷撼地。
光是傳遞這種力量,《熱辣滾燙》就具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剛好刷到賈玲的微博。
這句話我很喜歡——“你看到什麼,我就拍了什麼。”
事實上,這正是《熱辣滾燙》的獨到之處,也是珍貴之處。
樂瑩口中的“贏一次”,不同於常見的熱血征服。
好不容易站上擂臺,迎接她的不是逆襲,而是痛擊。
當看到她被專業選手揍得鼻青臉腫、一退再退,我卻被一股無法名狀的感動攥住。
太真實了!千錘萬煉之後,很有可能還是被別人輕鬆碾壓。
但這並不重要。
那一刻的臺上,無關勝利、無關榮耀,而是被打壓已久的小人物必須反抗的本能,自我放棄的生命必須重新站立的純粹激情。
那一刻的臺下,一度把希望寄託於嫁得良人的妹妹、在理想面前畏縮潛逃的前男友,都看到了自己本該成爲的樣子。
強大後的樂瑩並沒有豪言壯語,內心改變只輕輕落在兩次“看心情”上,預示着她不再扮演順從的角色,悄然生長出茁壯的自我。
結合賈玲現實中的喜劇女演員身份來看,感觸尤其深厚。
通過樂瑩這個角色,我們看見她不輕易示人的、纖細敏感的心境。
以前,她那圓乎乎的身材,笑起來梨渦燦爛,毫無攻擊性的形象天然適合取悅觀衆。
講到自己如今不再習慣性活躍氣氛的變化,那句“不太會管”,跟電影裡的“看心情”形成動人互文。
溫和平靜卻擲地有聲,讓人忍不住爲她開心。
《熱辣滾燙》沒有徵服世界的雄心,而始終關乎一個人的內心。
我很喜歡電影舉重若輕的結尾。
不屑她的人羞愧,不愛她的人回頭,但這對於她而言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比賽散場,她像平時一樣練起了拳,腳步輕快地跑了起來。
這次,她獨自一人的背影,不再孤單迷茫,反而充滿不懼未知的力量——
哪怕赤手空拳,我也可以握緊拳頭,保護自己、或朝命運揮拳反擊。
自此,她從身體和精神上,徹底獨立了。
反爽文的蛻變戲份,反高潮的結局處理,讓電影涌動着生命內在的綿長感觸與磅礴後勁。
這也是共鳴的觸角可以不斷破圈的根源所在。
營銷可以小爆一時,但貨真價實的票房冠軍,靠的是商業看點與個人表達的精妙平衡,靠的是毫無保留傾注生命經驗的笨拙且赤誠的姿態。
作爲春節檔唯一女導演,賈玲證明了自己是那個夠格且稀缺的存在。
冠軍,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