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士籲擬淨零路徑藍圖 查碳足跡

工研院士示警,淨零碳排是攸關產業經濟的生存問題,能源轉型最重要有效。圖爲臺中火力發電廠。(臺電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工研院日前舉行院士會議及論壇,歷任院士在會中警示,淨零碳排對產業的壓力已經「全面抵達」,現在已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臺灣需擬定國家中長期明確的淨零路徑藍圖,不止有2050的目標,還要設定各階段查覈點,提供政府與企業依循。

工研院年度院士會議,共邀集21位工研院院士,討論臺灣面對碳中和的機會與挑戰,從半導體、資通訊、生醫、AI人工智慧、材料、機械等領域提出產業升級與轉型建言。

院士楊振通院士在論壇中表示,淨零碳排是國際趨勢,臺灣產業無法迴避,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是能源轉型。

拚能源轉型 要專款專用

院士朱志洋認爲減碳問題迫在眉睫,呼籲政府應編列預算給工研院專款專用,長期投入推動減碳。院士史欽泰指出,淨零碳排需要靠科技及創新來解決,很重要的是要有預算,長期堅持投入淨零碳排。

速修溫管法 導入碳定價

在短期策略上,院士們建議政府與大企業需帶動上下游進行碳足跡盤查。中長期則需加速修訂溫管法,導入碳定價及碳交易制度以推動減碳。政府對相關基礎法規也要進行審視並做適當調整。同時要運用新技術在新生活形態下開拓未來新市場與新產業,例如生技代工產業(CDMO)可借鏡半導體產業經驗,使用更有生產效率的設備。

而半導體、機械、石化、生醫等不同領域,院士會議認爲有不同碳排改善空間,例如在未來AI機器學習、數據運算、上網等將有指數性成長需求將更增加能源消耗,因此資料中心的節能會更重要。

綠能與節能 政策須明確

他們認爲政府需要提出明確的綠能政策,藉由經濟規模化推動成本下降,但最終仍需要有技術突破。建議要善用工研院的資源,結合減碳與碳捕捉科技、綠電,引入區塊鏈科技將碳權交易商品化。政府則可長期提供額外專款補助工研院,投入淨零碳排新技術研發應用。

院士們語重心長說,零碳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攸關產業經濟命脈,臺灣在淨零碳排上必須與國際接軌。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迴應,今年初已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從供給、需求、製造、環境、經貿法規五大構面,協助產業與企業進行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