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榨油中體驗傳統生活哲學

本報訊(記者 李淵 瞿毅誠)民以食爲天,千百年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質樸而勤勞的人們,把糧食尊崇到生命之上——56歲的呂東明在竈神前祭拜,開始了新一季的榨油。他用古法木榨,把剛剛收穫的菜籽,用自己的臂力,再借助巨石的重力,壓榨出滋潤味蕾的菜籽油。

“這是五百年的楓木,整套設備有三千斤重,光這個石錘就四百斤了。”昨天下午,在相城區馮夢龍村,呂東明提起吊在高梁上的巨大的石錘,依靠石錘本身的勢能,狠狠撞向巨大的木質“壓榨機”,“一天滿榨約需撞擊2700下,可以說每滴油都很珍貴。”

在木榨機下,棕色的菜籽油緩緩滴落。“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呂東明介紹,一般每百斤菜籽可榨油三十斤,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與稻米一樣,農民的作物“粒粒皆辛苦”。

木榨機旁,老式竈臺冒着熱氣,張貼在竈臺上方的“竈神君”在滿是油菜籽香氣的煙霧中,注視着呂東明的勞作。“在我們農村,家家戶戶的竈臺都請‘竈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呂東明暫停了在木榨機邊的勞動,來到竈臺旁,更換竈臺上的蒸屜,他向記者解釋:“這道步驟尤爲重要,這是蒸煮研磨的菜籽粉,粉料要蒸熟,但不能蒸過。標準就是見蒸汽即可,不能熟透。”

這樣苛刻的標準,記者並不能即刻掌握,但是忙碌一輩子的老農已經瞭然於胸: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如何炒制菜籽,怎樣均勻研磨……再到新一季的壓榨季,“整整一個冬天,油菜在地裡靜靜積蓄能量,再到春天的時候快速吸收水分、氧氣、陽光,它們快速地飽滿,就是爲了等待今天的榨取。”如今,馮夢龍村的榨油坊已經成了一個受到遊客們追捧的景點,大家樂意去看一看已經鮮見的古法壓榨,而呂東明的介紹詞也變得“高級”起來。

竈臺換上新的蒸屜,呂東明把蒸到恰到好處的菜籽粉填入用稻草墊底的圓形鐵箍中,踩實,做成坯餅。所有的材料都是田地裡現成的,一捧秸稈就是最好的紮帶,但是沒有熟練的身手,外人是絕對學不來的——粗陋的秸稈如何才能兜住細膩的菜籽粉呢?

這是一千年來的古代智慧,馮夢龍村的老農沒有讀過北魏的《齊民要術》,也不知道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也無從說起,但是他的祖輩把先民的智慧一代代傳承,他手中的石錘,一錘一錘打入木楔,一滴滴歷練出菜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