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清幽僑風濃

張茜翼

綠樹掩映中,一行行院落整齊排列,形成十八行村錯落有致的村落格局。在僑鄉海南省文昌市,十八行村以其獨特的建築佈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遊客遠近而來。

十八行村是海南省現存明清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村落,歷經近600年,仍保持着傳統民居的原始風貌,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十八行村,以村中呈扇形分佈着十八行前後對齊、高低有序、房屋相連的多進院落而得名。”十八行村文化推廣員林陽說。

村中,所有院落都有着統一的朝向,構造大致相同,均是高牆深院、青磚黛瓦,連屋角飛檐的翹起弧度都一致。整個古村的宅院分爲十八組,每組房屋連成一段筆直的線條,各組房屋之間均以寬度相當的石板小巷相隔。

“這種獨特的建築格局,不僅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林陽說,村裡的房子不以主人的輩分、年齡長幼來分高低建造,而是平行而築,每行縱向中軸對齊。“村裡房子按十八行建造,代表着‘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林陽解釋道,所謂“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內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輩直系親屬,在“行”的中軸線上,每進房屋的正廳前後大門都要上下對齊,以示“同心”;而“行”與“行”的住宅間,同輩的房屋必須高度相等,以示鄰里相互平等。

行走村中,民宅大堂正門上方高掛的“九牧堂”牌匾多處可見。其中,最古老的一棟“九牧堂”古宅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房樑、主體結構至今仍保持着原貌,門板、樑架木構件、公閣等處都有精美雕刻。

據林陽介紹,“九牧堂”的來歷與“九牧林家”的一段輝煌歷史有關。相傳,唐代林姓始祖林祿的十六世孫林披,生有九子,均官居州刺史,門庭顯赫,因此這支林氏以“九牧堂”爲其堂號。後來,“九牧”被作爲林姓人一種榮貴的標誌而世代流傳。

“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統年間從福建莆田遷來的,祖傳下來的‘九牧堂’堂號牌匾,代表了這個村子林姓家族的起源。”說起宗族的歷史,林陽倍感自豪。“詩書傳家,澤被鄉里,古時就出過10多位功名之士。”

在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薰陶下,十八行村人素來敢闖敢拼、開拓創新。在清末民國初年,村裡就有人遠渡重洋,“出海”謀生。

“十八行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家人僑居海外。”村民林敬說,當年,他的奶奶帶着孩子下南洋到馬來西亞,從小就教育後代不能忘本,並將“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的家訓刻成牌匾,世代相傳。“如今,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宗親,每逢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就會回鄉探親祭祖,場面十分熱鬧。”

近年來,隨着海南自貿港和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的推進,十八行村的發展日新月異,吸引衆多海外僑胞的關注。

林敬的堂弟看到其中的發展機遇,將馬來西亞的咖啡文化和品牌引入海南,創立“林家宅咖啡”品牌。他們計劃藉助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將高品質咖啡推向中國市場,也希望通過這杯咖啡,將南洋文化傳播給更多人。

“我們村的僑胞遍佈世界各地,其中東南亞地區最多。”林陽說,十八行村將充分利用僑鄉優勢,發展“旅遊+僑文化”特色產業,讓這個百年僑村在傳承中煥發新生,成爲連接海外華僑與家鄉情感的橋樑。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