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一招在基層】厚植“綠”底色!赤水讓生態顏值變經濟產值
(原標題:【關鍵一招在基層】厚植“綠”底色!赤水讓生態顏值變經濟產值)
竹海翻翠浪,千山競風流。
沿着赤水河畔,進入赤水境內,蓉遵高速兩側目之所及皆翠綠,宛如偌大的“翡翠”,鑲嵌於黔北、川南、渝西接合部,更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
1990年“撤縣設市”之時,赤水市就提出“生態立市”理念,把生態作爲立市之本、發展之基和強市之源,圍繞“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不斷壓實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持之以恆跑出生態接力加速度。竹林面積從20年前的50餘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32.8萬畝,森林覆蓋率從63.4%增加到82.51%。
赤水以生態產業厚植髮展底色,立足優勢,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以竹產業爲主的立體生態循環產業體系,積極探索生態優勢轉換爲經濟優勢的良好路徑。
這些年來,赤水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依託自身130餘萬畝和周邊地區300餘萬畝竹資源優勢以及好山好水產好酒的地理優勢,構建“山上栽竹、石上種藥、林下養雞、河谷釀酒”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穩定在70%左右,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進生態竹木循環產業建設,帶動培育涉林加工企業近400家,實現生態資源轉變爲優勢產業,全市生態工業增加值佔比90%以上。共打造景區景點40個,成功創建遵義首個5A級景區,10萬餘羣衆“走上旅遊路、吃上旅遊飯、發上旅遊財”,年均旅遊綜合收入達200億元,讓生態顏值變成經濟產值。
“赤水作爲生態價值轉換試點之一,豐富的生態資源爲赤水奠定了堅實基礎,因爲赤水很多產業本來就是生態產業!”赤水市發展改革局局長王昌彬說,歷屆赤水市委、市政府帶領老百姓積澱了良好的生態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如何把這些生態資源轉換成生態價值,讓老百姓吃到生態飯,是赤水市這些年來一直做的事情。
當前,赤水市地區生產總值(GDP)跨入百億級,農業、工業、旅遊“三分天下”,竹業綜合收入佔GDP總量的50%左右,財政和農民收入50%以上來自於竹業,生態經濟佔比75%以上。
2020年5月,赤水市被貴州省列爲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市)之一;2022年初,又被納入全省“一市一示範”改革名目。赤水市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赤水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
《方案》推出以後,赤水市在6個鄉鎮分別推出生態康養旅遊產業價值實現示範點、特色生態物質產品價值實現示範點、生態特色民宿價值實現示範點、生態旅遊補償+潔水漁業價值實現示範點、鄉村振興+生態產業價值實現示範點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鄉村旅遊示範點六個各具特色的試點項目,打造形成一批以物質產品、文化服務產品、康養產品爲核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範點,以點帶面促進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爲赤水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多元化路徑遵循。
2022年9月,赤水市成立了貴州省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成功開發首批10萬畝竹林碳票,制定《赤水市丹青碳票管理辦法(試行)》。赤水市還將生態資產(林權)作爲抵(質)押物,配套推進生態產品確權頒證、抵(質)押登記、價值評估、交易流轉、風險緩釋、抵押物處置等機制建設,有效激活了生態產品的金融屬性,拓寬了生態發展的融資渠道。
此外,赤水市還從項目化開發、區域化協作、市場化經營、品牌化打造和專業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圍繞“竹、藥、花、醋、雞、酒”六張特色名片,加快推進赤水生態經濟品牌建設;並優化政策招引、龍頭企業牽引、宣傳推介吸引等多措並舉,提升了全要素競爭力。依託“山區”做優生態農業、聚焦“園區”做強綠色工業、提升“景區”做優康養旅遊,形成了全綠色產業鏈。
目前,赤水市初步形成了以物質產品、文化服務產品爲核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有序推進調節服務生態產品有效開發和價值實現。在此基礎上,赤水市建立了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等一系列配套機制,爲生態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提供了有力保障。
“赤水豐富的生態資源不僅是社會的公共品,更應該是市場的暢銷商品。”王昌彬表示,赤水市還將聚焦以竹代塑、白酒、綠色農產品、康養旅遊、民宿等重點領域,搶抓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和遵義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爲契機,深化東西部協作,按照“延鏈”“補鏈”思路強化與成渝地區及大灣區對接,推動實現與發達地區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進一步提高生態產品的附加值,打造赤水生態經濟品牌的產業高地。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努力探索符合實際的“赤水樣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編輯 楊羽
二審 楊韜
三審 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