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科會「2023 MBA教育論壇」紀實
【文.華文商管教育認證組織】
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學位在歐美的含金量相當高,但在臺灣卻似非如此,尤其在歷經過去20年的快速發展後,臺灣MBA教育的發展已呈現白熱化;管科會作爲最早成立且最具規模之商管領域學者們組成的學會,多年來深耕臺灣之大學商管教育,爲協助重振臺灣MBA的雄風,管科會於2023年11月10日舉辦「2023 MBA教育論壇」,邀集管科會名譽理事長許士軍講座教授、前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謝龍發講座教授、以及管科會ACCBE認證組織執行長周逸衡講座教授,一同點評臺灣三所深具代表性的MBA Program之教育設計並提供發展建議。這三所MBA班分別爲:最早成立的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企業管理研究所」、歷史悠久差堪與政大相比的私立淡江大學(簡稱淡江)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班」、以及私立科大典範之一的致理科技大學(簡稱致理科大)企業管理系「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簡稱服管所)」。
三校MBA教育現況分享
政大爲臺灣首間設立企管系以及企管碩博班的學校,其中MBA學位學程於2013年轉隸屬於商學院,擁有來自全院的資源。MBA學位學程羅明琇主任表示:學程相當重視與業界的接軌,因此除了透過管理領域必修課程以及7個特色選修模組培養同學的特色專長外,也有許多教育上的特色,像是個案教學、團隊經營與領導、職涯探索與發展等;值得一提的是,政大MBA招收的學生背景相當多元,除了一般的大學生以外、還有具2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以及限理工醫農背景同學報考的組別,就是希望在多元背景激盪下,同學們可以相互學習。爲了檢核畢業生的實務能力、國際語言能力及學術能力,學程還設有不同核心能力的評量方式,例如參與國際交換、企業實習、商務研習、競賽等等;另外,除了學術論文外,政大MBA也接受學生畢業時提出以解決企業問題的技術報告(依新的學位授予法,應稱爲「專業實務報告」)替代碩士論文。
同樣歷史悠久的淡江管理科學學系擁有許多優秀的校友,在企業與學術界也有一定的聲望;但陳怡妃主任在會議中透露,管科學系的名稱事實上對社會大衆來說有「不易望文生義」、「相對陌生」的問題,加上近年管理學在大學教育中似乎漸漸演變成素養型的學科,以及臺灣社會傾向輕文商重理工,因此面臨了一定的招生困境。最近管科系已重新定位人才培育目標,希望將學生培養成「能夠用科學化的管理、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模式,結合資訊工具以提高經營管理績效及正確性,進而幫助企業作決策的管理人才」;繫上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加入數據科學、決策智慧與經營管理類專業,開設更多數據分析、數位化策略、資料探勘等課程,並招聘更多相關領域專長的師資。
致理科大企管系張弘宗主任表示,由於致理科大是以培育商管人才起家,且90%以上的同學畢業後系直接就業,所以服管所聚焦在培養「服務業的企劃與中階管理人才」,並於2019年起開放學生畢業得以提交專業實務報告替代學術論文,未來也期待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輔導更多有業界經驗的同學畢業。在課程設計的部分,由於學生來源相當多元,因此在加入管科會ACCSB認證時,依循認證委員的建議、參照國外知名MBA Program的課程設計,規劃完整的管理分析工具課以及管理功能課作爲必修課程、並特別重視非正式課程對於學生品格之塑造與團隊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雖然服管所隸屬企管系,但全院師資都可以前來支援授課;致理服管所也相當重視畢業生的核心能力檢核及畢業生流向的追蹤,以掌握教育之成效,俾可視需要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規劃。
經驗分享與交流
許士軍教授站在邀請方──管科會的立場,首先對三位主任相當坦率且無私地分享表示謝意及敬意;他提到全世界產業在二次大戰後蓬勃發展,企業需要許多專業經理人,然而經理人應具備的條件卻並非是單一系科所能提供,因此美國於1960年設立MBA Program,以院級的規模、結合更多不同領域的教授來培育,此爲現今各國MBA教育之起源。他分享投身MBA教育已60年,至今在課堂上仍發現臺灣有些學生對於管理課程的學習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他認爲問題可能出在於:性向不合或缺少實務經驗,另外個案教材經常是來自於國外、不易有共鳴也可能是個原因。由於現今管理教育面臨許多新議題的挑戰,因此許士軍教授建議過去的標準化課程應該要與時俱進地調整,並且根據學校資源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向。
同時擁有多年業界與學界經驗的謝龍發教授曾經多次造訪國外名校的MBA Program,他發現這些MBA Program都有「非常着重個案實務教學」、「與校友互動相當頻繁」的特色。他認爲校友對於學校是相當珍貴的資源,繫上應該要好好把握、持續與校友保持關係,不只爭取金援、也可請校友推薦員工進修以拓展生源。謝教授呼應許教授的建議,他表示現在企業面臨的環境瞬息萬變,因此MBA教育應該要加強非正式課程,經常舉辦講座、業界參訪等,可大大有助於學生在管理專業上的啓發。除此之外,他對於MBA 教育提出以下建議:可以考慮將招生對象擴大到在職人士及企業家的子女;課程應該隨環境變動與時俱進作調整;專業經理人與企業接班人的僱傭關係定位應被重視與教導(以免有些資深經理人在面臨第二代接班時,往往難以適應而中年失志)。
周逸衡教授強調管理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而非純學術教育,因此理應重視與職場實務之連結;他建議各校的MBA教育都應該先依據職場需求及本身的條件,研訂出明確的人才培育目標,再根據目標、考慮大環境的未來走向進而規劃課程,同時應該用心設計合適的畢業生能力檢核機制以確保教育之品質。由於管理教育具有上述專業教育的本質,他提醒:國內MBA Program的教育工作者,在現階段學位授予規範未更改前,至少應該考慮將學生的畢業要求從「碩士論文」改以「專業實務報告」替代;至於在教育內容上應加強正式與非正式課程的設計組合,以滿足培育學生「企業經營企劃與決策能力」以及「管理軟實力」的基本需求。此外,應鼓勵教師與學生密切互動,以塑造學生可信賴的品格,配合臺灣小班制MBA的教育環境,或許可形塑出臺灣MBA教育的另一種特色。他呼應謝教授有關校友互動的建議,鼓勵各校應把握校友資源,讓校友帶回企業個案,直接在課堂進行企業診斷、達到產學互惠合作的效果。
論壇結語
最後,周教授以論壇主持人的身分,綜合歸納提出幾項建議:
1.由於企業管理具有高度跨領域的特質,因此建議師資應該由全院或跨院支援,並考慮禮聘兼任的業師。
2.對於目前困擾各校的招生問題,由於MBA Program的學生入學條件「不一定要具備商管背景」,未來不必侷限以剛畢業的同學作爲主要招生對象,可以考慮將退休族、銀髮族等尋求事業第二春的業界人士也列爲目標對象,創造對另一種「全職學生」的教育模式。
3. MBA Program不妨可以考慮學校全校性的資源與條件,聚焦「特定產業或集團」,培育兼具特定行業知識的管理人才;而這種針對特定區隔市場的教育,很可能是一種突破競爭現況的解方。
周教授語重心長的說,臺灣的MBA教育始自1964年政大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合作,經過60年的發展,依教育部網站的資料顯示,單以「企業管理細學類」的MBA Program目前即有144個之多,每年招收的全職學生近7,000人,在職學生則超過8,000人以上,是一股相當重要的高等教育投入。此次論壇所邀的三個學校,皆在課程設計上有相當的代表性;前兩者歷史悠久、校友羣力量龐大,但教育走向略異:政大企管所基本上維持標準MBA教育之方向與內容,加上位於臺北市區又有「國立大學」的光環,故發展順利;淡江管科由於早期師資較傾向於數量分析之背景,相對比較接近MS(Master of Science)的訓練,面臨近二十年來管理領域中「行爲科學當道」之衝擊,故有思考轉型之必要。而致理服管所則爲少數經管科會ACCSB認證通過其課程的學校,課程設計同時重視「管理分析工具」之應用與「行爲科學」之深耕,符合當前世界管理教育的主流,雖然年輕但若落實努力,應該未來可期。企盼三校未來皆能秉持管理專業,建立起各自人才培育之特色;更企盼其他140餘校亦能在遵循管理專業教育的原則下,找到各自適當之定位,爲臺灣企業界培育出更多可用的專業經理人才。
◎更多資訊請參見:
ACCBE官網:http://www.management.org.tw/business.php
ACCBE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CCBE
ACCBE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R1kMpJJKJ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