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全球產業重組中的臺灣方案
無獨有偶,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同天受訪時直言,過去區域性供應鏈分散生產主要是因應關稅問題所致,但現在又多了疫情的風險變數,導致很多產銷關係必須走區域性供應鏈。
更受矚目的應屬半導體產業的國際佈局與選址。英特爾公司於3月中宣佈啓動未來10年在歐盟投資800億歐元的計劃,劍指在歐洲建立完整半導體供應鏈,投資領域包括研發、晶圓製造、後段封裝測試等,區域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愛爾蘭、波蘭等國家。加上今年1月底宣佈將投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新奧尼巴尼(New Albany)興建兩座晶圓廠,預計今年底開工興建,2025年投產。
此外,市場盛傳美國政府邀請聯電前往底特律興建12吋晶圓廠,就近供應當地車廠車用晶片,此與臺積電應邀前往日本熊本設成熟製程的晶圓廠具異曲同工之妙。歷史使然,聯電有別於臺積電,一直採取生產基地區域分散策略,目前在臺灣、新加坡、日本及中國大陸皆設有晶圓廠,成熟製程與產業應用(ASIC)若合體,將催化相關應用的問世。
在3C市場與產業日趨飽和,所有晶片應用將眼光轉向瞄準汽車電子,電動車、自駕車的興起有望爲先進製程之外的代工業務找到新市場。若結合地緣政治和產業特性,從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全供應鏈將出現大規模重組的需求。歐洲的IC設計產業不強(全球市佔率僅約2%),傳統幾家汽車電子的設計業者雖然過去壟斷供應,但隨着百花齊放的新興需求發展,如何在設計階段就嵌入供應鏈,在典範轉移的階段需要超前部署。
除了車用電子,原來非中陣營的設計業者在浦東中芯半導體周邊的羣聚,在美中經貿戰糾纏不清中已出現鬆動跡象,許多非中人才於近期迴流、集聚竹北是否轉向?是否看上竹北生醫產業的羣聚效應?甚或資本市場已經瞄準車用(Mobile)之外的另一M(Medical)所帶動的新型態佈局思維引人遐想。
回到巨大杜董與宏碁施董在文首的推估與呼籲,在地供應鏈的佈局已是回不去的趨勢,關鍵是臺灣產業的國際經營人才何在?臺商過去數十年經略全球固然培育了難以勝數人才,但這一波新興「全球在地化」(參見筆者2021年7月9日「臺積電的全球在地化」一文)需要新的知識框架與新的執行力,人才如何升級?是一個大哉問。
首先,除了臺積電聘請政治博士因應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但微觀的問題存在對於投資法令的掌握,欠缺對正負補助政策獲稅務法規的瞭解,就掌握不到英特爾執行長這一波緊緊抓住全球政府力圖「在地製造」半導體的商機,爭取各國政府高額度的補貼,降低其興建先進製程晶圓廠的成本與風險。其次,對當地基礎建設的評估能力,包括臺灣長期五缺(水、電、工、地、人)的這些投資環境並不是都像中國大陸招商引資時的一條龍服務,當地政府效能不彰導致成本內部化的鋒線是否爲臺商佈局所能吸收,須謹慎評估。最後,員工招募來了,當地勞動法令後續的隱藏成本是否爲臺商佈局所能理解、分析與因應,都不是自動化這麼昂貴的解方可以面對的。
回到全球矚目的電動車與自駕車產業,臺灣過去受限內需市場的規模,在產業發展中多扮演陪榜的角色,但這一波典範轉移除了車用電子深具國際競爭力外,許多金屬加工的行業也磨刀霍霍希望能切入國際供應鏈,甚至是能升級爲OE夥伴,其中還有不少策略缺口。
臺灣過去以「產業羣聚」突破了規模劣勢,打羣架一直都是臺商在角逐世界盃時的關鍵,也是臺商長年下來所累積舉世無雙的競爭優勢。這一波全球在地化的發展,筆者深信臺商若能善用過去累積的「羣聚管理財」,必定能成爲國際盟主。但欲展現羣聚優勢所需要的國際金融、國際政法這些槓桿若能在國際營運這一個關鍵支點上發揮作用,「臺灣方案」將締造下一個臺灣的產業奇蹟。